创业中曾经掉过的坑

  大学刚毕业那会,在父亲的工厂里做管理。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要管理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大哥大姐,真的是压力山大。那时候最让我纠结的是,我是只单单做管理,还是可以连着再多做一工作?刚刚毕业就遇上了这样的难题,只好能问问父母了。父母给我答案是都要做,多做一个人的事多省一个人的工钱。勤劳是种美德,至少老板都喜欢看上去忙碌的员工。

  这个观念当时我很抵触,因为实在太累了,一方面要想办法怎么管理那二十几个大姐,还要对付工作技术上的各种问题,还要干那些累的要死的体力活。但是那时好像我也没有其他办法。

   这种看似勤快,且人人称赞的工作模式,在工作初期对于快速熟悉业务有很大的帮助。我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很快的熟悉了整个工厂的运作流程和各种技术,给未来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工作熟悉后的一到两年内。我还是使用着这套工作模式,边管理管干活。我好像也蛮享受的,那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感觉。可我万没想到的是,它却限制了我个人的未来发展。赚钱不容易能多赚点多赚点,能多做就多做点,恨不得一个人当好几个人使。只要手脚勤快就是好像是对的,然而这样做真的对吗?

  基础的工作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渐渐的我变的不爱思考,只是机械型的从事着这些工作。观念慢慢的也发生了转变,认为这些就是我工作的全部了,认为管理的世界也是这样了,我开始关闭了对外界的所有接口,对其他的事物逐渐的漠不关心。

  多年后在京东的创业中,我仍然带着这样的观念管理着我的团队,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积极我们努力我们奋斗。一切都是那么顺利,那么的美好。然而在1年的之后,原来观念的错误,又再次给我上了一课。

繁琐的基础工作,使我没有时间去思考店铺的规划,团队的发展。因为我确实累坏了,多么的“高效”我都累坏了。

我工作理念让整个团队放弃了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忙碌带来“虚假的成就感”。整个团队充当着“廉价”的劳动力,做着自以为对的事。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猝不及防,那个曾经令我们“舒适的状态”就这样突然被打破了。

  古狄逊定理

 管理者也是一种工种。一个团队有10个人,如果不经管理他们可能只产生3个人的价值。认命一个管理者使他们因为管理,因为协作,产生出10个或者15个人的价值,给管理者2个人的报酬。如果管理者拿着2个人的报酬,却只做1个人的事。做的再好就算累死在办公室,也对不起的你的公司。

 身为创业者,不单单是个管理者,还是公司的大脑,掌握着公司的未来。真正应该做的是多看多听多思考,有时随便一个灵光乍现的点子,可以顶的上百人千人乃至万人的价值。身为一个创业者还以打工者的方式,来经营公司那玩完是迟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中曾经掉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