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

“浓艳悦耳,世人多喜;淡泊宁心,知者自得”

刚学古琴的时候接触琴谱,反应和贾宝玉一样,以为看到了天书。这些看起来像字,又不是字的符号,根本无法读懂。古琴谱是一种极特别的符号系统。很多西洋音乐用五线谱和简谱,懂谱子的人可以根据谱子里的音高,时值,速度,力度等等弹奏或哼唱出来。而古琴谱没法视唱,要把整个曲子弄清楚,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如打谱,摸弹。所以不同的人打谱的结果又决不会完全一样。听起来就觉得好麻烦,好费时间。

现在学琴的古琴谱是由唐代曹柔制作的“减字谱”,想找到关于曹柔的更多信息,网络搜索里面除了这一项,再无其他。现在的古琴谱基本都是和五线谱或者简谱对照一起的,为了更好的掌握节拍。我的老师,按照琴馆馆长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学院派。教学的同时也会跟我们普及节拍等西洋音律知识,以便更好的掌握曲子的节奏。馆里另外教学的刘老师师法古人,听说是不讲这些的。

在“减字谱”出现之前,最早记录是《太音大全集》《亲书大全》里提到的战国的雍门周和南朝宋人 张敷,后者与名琴家戴逵同时代。他们的琴谱是“别谱”,没有人知道实际长什么样子,已被淘汰。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琴谱是唐人卷子中的《碣石调  幽兰》,南朝梁末 丘明所记,为文字谱。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记谱方法。许多指法已经跟后来的减字谱相差无几,如全扶,挑,打之类的。

明代有《神奇秘谱》,阅读和弹奏次序和古书一样,从右到左,自上而下。(见配图)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谓“减”字就是将汉字的某一具有特征的部首或笔画取出,与其他部首,笔划及数字组成一个符号(见配图,自己藏减字谱大全)。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古琴谱是没有时值标记的,古人曾用工尺谱记录琴谱。杨宗稷在《琴镜》中以五行谱的记录,即,减字谱,唱弦,工尺,点板和旁词各一行。但是这些只能代表琴家自己弹曲的节奏,并不是原曲的节奏,未能普及。古人显然是有意为之。

说到打谱,打,类似有打鱼,打水,打毛衣,有吧那些暂时不能拥有,未成形的东西变成“我”能够拥有的东西。同样一个《梅花三弄》,傅雪斋先生和吴景略先生的谱本就不一样。前者比较平稳,平和,后者较有变化,跌宕多姿。对时值倾向性的选择,就是节奏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反应的是个人不同的气质,毕竟每个人的品格,气质不同,审美也有差异。有人对梅花的理解是愉悦的,有人是苍凉的。

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归纳如何按谱鼓曲。首先是把琴谱的谱字弄清楚。其次是谱字的取音,古琴按准因为相当困难,老师教学的时候总跟我们说注意视觉差,特别是靠岳山的部位。但是,至于弹成什么样“时日用工,弹至纯熟,一旦豁然而致,所谓丹成于九转也”。

所以,不科学是古代弹琴人觉得必要的,他们把含混当乐趣,乐于消磨时间去找到路径,把模糊弄清晰,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人,这种消磨已经是奢侈。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