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活着周围的人不断的在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例如:被家暴的女人总是不停的遇到家暴男人;人际交往中,总是出现跟好朋友闹崩的事情;工作上每次离职原因都差不多;有的时候会有种错觉“这件事情发生过”,时间仿佛在倒带一样,不停的出现“月光宝盒”的情况,只是事件里的人不一样,事情本质都相同。
有的人,把这种情况归结为“这就是命”。
最近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状态是不好的,似乎“这就是命”,到了一所陌生的城市,似乎重新看到6年前的自己,刚毕业的样子,刚毕业时的心态,“遭遇”似乎跟那个时期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唯一不同的是在时光中打磨的自己,少了刚毕业时的忐忑不安,少了那份年轻稚嫩,多了些许从容,多了些岁月的痕迹。
人生真的很奇妙,总是想这么不由自主的赞叹一下,因为它从来不会放弃问题,除非你解决了问题,否则它总是循环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直到你直面了这个问题,接受它,解决它,它才会消失。就像孩子一样,你不理我,我就各种借口来找你,“我要喝水,我要尿尿,看我画画的花,看我写的字......”直到你放下手中的事情,看到我,认真听我说,我才会放过你,自己去玩。
每一次问题的到来都伴随着痛苦,身体的病痛是身体的语言,告诉你应该换一种生活防方式了;心灵的痛苦是心的语言,告诉你应该换一种认知习惯了。
曾一起上心理课的同学,描述了她的故事,她第一个男朋友劈腿分手了,第二个男朋友因为同时跟两个女人维系关系,被她发现,最终分了,第三个男朋友在一起时是一个人,后来有了第三者的出现,还是分了,她很疑惑,为什么遇到的都是渣男,为什么总是三人并行?
那个时候我们做课堂的讨论,最后跟老师一起帮她分析原因,才发现,事情不断的出现只是为了挑战她一贯的认知,就是“男人就应该要专一,要从一而终”。这个地方我写了“应该”,可见,其实在她的内心是不相信男人能从一而终的,所以这条就变成了她择偶的一大标准,只是,人生总是在跟她开玩笑,让她一次次的不断验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自己设立这个标准是对的,当男朋友出现劈腿的情况时,她会不断的告诉自己:“你看,我就说吧,必须要把男人应该专一,这一条当做择偶标准”,所以事情会不断的出现,直到,她找到自己不相信男人的原因,把“男人应该专一”这条从择偶信条中拨出,这个问题才不会出现。
问题的到来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某个方面需要调整,有问题了,不断的引导我们发现自己本身的问题,完善自我,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就像一幅拼图一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拼图,解决问题后拼图就会呈现,当拼图足够多时,整幅画才会完整的呈现。
下面把我的经历做案例来说明一下,这个也是我近两天突然发现的一件事情。毕业时,为了打破“毕业就分手”的魔咒,选择跟当时的男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他,这是生活的变化;工作上,可以说从当时在学校叱咤风云,到毕业后无人问津,这心理上的落差,让我一度有抑郁的倾向,后来的事情就不一一赘述了,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要买房子,只能靠自己挣钱,我跟先生到了上海,可能因为自己重新选择了一个职位,心态放的很低,就是“小白”的身份,反而一路往上,一步步活出了自己。后来,先生工作原因,我们离开了上海,又到了另外一所城市,在这个城市里,这段时间内,我的各种状态又回到了刚毕业时的样子,问题循环往复了。
因为我当时没有解决它,而是回避问题,逃离了那所城市,直到现在都不太想回去,不想面对那时的自己。所以问题依旧跟着我,只是隐藏起来不被看到,也许是它觉得现在的我应该有能力解决了,所以又重新出来,前段时间,我确实陷入在问题当中,几乎每天都闹,想神经病一样,早上好好的,中午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各种抱怨。总是说“要是我还在上海就好了”,犹如6年前“要是我不离开家就好了”,同样的话语,同样的抱怨。
今天重新看《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忽然想清楚这个问题,抛开问题的本质,其实现在的事情是为了让我能接纳当年的自己,接纳那时懦弱的自己,接纳自己当时选择的一切。至于为什么会不断的漂泊辗转于不同城市,这也是有本质原因的,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接下来就说一下,我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然后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很简单,痛苦出现,就体会痛苦,当痛苦来的时候,不去回避,也不去抗拒,只要体会,体会时我会问自己:
1w:“身体哪里觉得痛苦?”
答:“心脏、胸口闷闷的,觉得像被压了一块石头”
2w:你想做什么?
答:我想把石头打碎,想让自己能呼吸新鲜空气。
3w:你有很大的愤怒,你为什么会愤怒?
答:对,我很生气,我不断的跟他吵架,其实是生自己的气。
当这句话出来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出来,此刻就好像看到内在的小孩无助的捂脸哭,好像觉得很羞愧的样子,有内疚,有委屈。
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是看不起自己,不完全接纳自己,觉得用了6年时间,仿佛又回到原点,很厌恶自己回到原点,觉得一直以来的努力是没用的,自己还是一无是处。不能接纳自己,只想看到“好我”,不喜欢“坏我”,而“好我”的样子是斗志昂扬的,是工作上得心应手的,是人际中能掌控一切的;“坏我”是怯弱的,无力的,焦虑的,没有按照世俗眼光拥有成就的。此刻的自己,把自己分裂了,就像得了“躁郁症”,躁郁症就是一会儿觉得自己是个人才,很有能力,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把“坏我”当成了对立面,所以情绪会出现往复无常。
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让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和解,能客观完整的看待自己,而不是活在世俗的眼光中,其实想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后,我的愤怒情绪已经减少很多了,在心理学中有句名言:“看到即疗愈”,其实看到问题本身,就已经被疗愈了。
随后,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跟自己对话,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选择打坐的方式进入冥想状态,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亲爱的,我看到你了,我知道自己忽略你很久了,而且还总是把你遗忘,让你一个人在角落里待着,当你以一种我喜欢的样子出现时,我就很喜欢你,夸奖你,当你用我不喜欢的样子出现时,我就故意冷落你,还批判你,对不起,请原谅我的无知,让你受到很多委屈,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喜欢你,我喜欢自己,我爱你,我爱自己”。最后拥抱一下你的内在小孩。
冥想中,我仿佛看到一个蹲在角落里瘦弱的孩子,当我跟他说这些话时,他哭了,我的眼泪不断的涌出来,内心暖暖的,当我最后拥抱他时,我们好像融合在一起了,感觉一下子饱满了,内心一下子释然了。
通过这个案例,其实就是想跟大家分享:当我们痛苦时,不要回避它,也不要压抑它,请认真感受它,直面问题,才能解决,不然,它会一直循环往复的出现,“轮回”在你的人生当中,有的人,在这种“轮回”中痛苦的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痛苦出现时就解决,不给它“轮回”的机会。
解决了个人问题,我们来看家庭上的“命”。
也许你听说过“家庭遗传”这个名词,讲得就是家庭中成员的角色,发生的事情,似乎在模拟父辈的生活方式。曾跟一位女朋友聊天,解决她跟男朋友的问题,她说自己在跟男朋友吵架时候的样子,像极了母亲,那一瞬间她呆住了,原生家庭时,她不喜欢母亲跟父亲争吵的样子,一直在告诉自己以后一定不能跟另一半这样争吵,当这一刻从自己身上看到母亲的样子时,她害怕了,怎么会这样?自己一直避免的问题,怎么还是出现了,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样。
相信这种情况大家都很熟悉,父亲家暴,儿子也会家暴;被家暴的女儿,长大后还是找了像父亲一样家暴的人;母亲离婚,女儿似乎也离婚了;等等,为什么会这样,难不成“这就是命”?
我们用其中一个“被家暴的女儿,长大后还是找了像父亲一样家暴的人”为例子,其中一种情况是,女孩子因为小时候被家暴,或者看着母亲被家暴,自己弱小,没有能力去解决,也不敢发怒,不敢反抗,但长大后的她不一样,她觉得自己可以有能力去应对,她有能力去改变像父亲一样的人,所以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她会寻找有家暴倾向的男人,获取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还有一种情况,你会发现,有的女人即使被家暴了,也不会离开,不会离婚,这又是什么原因?自虐么?还是有被虐倾向?
其实都不是,当我们不断重复一种行为时,从行为认知方面来说,是因为这种行为不断地被奖励或者鼓励,才会不断出现。我们也可以说,当一个行为给我们带来好处时,我们才会不断的去做。所以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就是女方一直被打,却一直不离婚,周围人都不理解,后来经过详细沟通才知道,这个男人平时不家暴的时候,对女方冷冷淡淡的,每次在家暴后,都会跟女方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还会对女方特别好,寻求原谅。这就是女方获得的好处,所以她会一直忍受家暴,这也是“痛并快乐着”。
想要截断这种家庭遗传,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好,而应该从现在开始,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做出改变。其实从这个层面,也明白了美国的一种教育方式:女孩子要精心养,因为女孩子会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