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哥哥走新疆

      有些感受需要时间沉淀。才离开新疆一日,那些片段蒙太奇似地开始在脑海里不断涌现。     

      新疆,古称西域,汉武帝时期就归入中国的版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史的进程。这里时代居住着哈萨克、维吾尔、锡伯族等47个少数民族,原住民居多,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好。

      这个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省份,深受着上天的眷顾,自然环境集草原、山脉、湖泊、盆地、沙漠、戈壁于一体,称之为“人间天堂”也不为过。

      我素来对历史是很感兴趣,但是参观博物馆后脑子里不太能记住内容。一直认为是我愚笨的脑子吸收消化不了过多的信息量。这次参观锡伯族的历史博物馆的,有幸与锡伯族的阿苏老师交流,听阿苏老师讲锡伯族的古往今来,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为了皇帝的一句话,愿意历时几年的时间从东北一路向西搬迁至伊犁的束边。从此在这里定居再无返回。在迁徙的过程中,牛羊马数目减少很多,病死、意外、或被屠宰成了充饥的食物,人口数目却不断增加。听阿苏老师不急不缓地讲述祖辈们的故事时,仿佛看见锡伯族大人小孩带着牛马羊翻山越岭,历经四季的画面。多么坚韧的民族,才可以在这遥远的路途中保持着人口数目的增长。可惜,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锡伯族的文字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的锡伯族人很少写锡伯族文字了。阿苏老师做的工作,就是用锡伯语写作,或者将一些汉字书籍翻译成锡伯族文字书籍。保护民族文字的传承,阿苏老师流露出的是锡伯族文艺老青年的自豪感和一丝遗憾。比起博物馆格式化的陈列方式,我更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来生动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交流的末了,阿苏老师即兴用汉语和锡伯语演唱了自己填词的歌曲。虽然已经记不太清歌曲的细节,但依旧记得阿苏老师深情的演唱,歌曲中他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真的令人感动。


图片发自App

哈萨克族

    “世上走的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哈萨克族诗人唐加勒克。

      来到琼库什台村的民宿,对哈萨克族的认识从几个孩子开始。我们的孩子们逐一自我介绍,名字、家乡特点。相比较哥哥略有紧张的自我介绍,哈萨克族的孩子们的自我介绍自信、大方。每个孩子都在结尾的时候说“希望,我们可以做朋友”。纯洁美好而又简单的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啊一布”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最好记,所以之后的活动中对这个13岁的哈萨克小朋友更多的关注。


图片发自App


还在去牧民家的路上,这个哈萨克族的小男孩就已经与我们的男孩子们熟悉起来,不多时就开始“勾肩搭背”了。孩子们一起挤牛奶、抓羊、剪羊毛。啊一布还会鼓励我们的孩子们勇敢尝试,俨然一副小哥哥的范儿。


图片发自App


      在羊群里抓羊剪羊毛的时候,羊群被我们这些“闹腾”的不速之客吓的到处躲,结果领头羊意外地发现挤没关紧的栅栏门,随之,一群“蜜桃臀”的大屁股羊们就向疯了一样往小小的栅栏门口挤出去,落荒而逃。那些丰满的大屁股也没卡在铁丝扎成的栅栏上,也是挺让我意外的,弹性太好了!哈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哈萨克族的小帅哥Worken, 啊一布就跟我们的男孩子们拔腿就追,围追堵截,沿着溪流成功地把羊群赶回了圈。小意外带来的小确幸,不仅让孩子们格外的兴奋,吃瓜看热闹的大人们也开心地起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每个孩子都尝试自己打馕,面粉、苏打、黄油混合的馕在泥筑的土窑里面自然发酵,在时间的流逝中,在柴火温暖的滋养下膨胀,散发着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和油脂混合的香气。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等待的过程中,女孩子们的乐趣就是在毡房里扎堆做小手工。不一样的民族,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兴趣,自然地将孩子们连接在一起玩耍。煮热现挤的新鲜牛奶,热气腾腾的烤馕,一下子驱散了山里的寒意。吃饱喝足的孩子们继续在门口的草地上踢球玩耍。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方式简单,物质条件匮乏,但是他们特别是孩子们是自信、热情、阳光、渴望与外界交流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徒步

    从琼库什台出发,徒步穿越咯拉峻草原。三天的旅程,将近60公里的行程,真真切切地用脚步丈量新疆。刚刚抵达目的地的时候,回忆起来的都是徒步的艰辛,不过两日,现在回想起来的,除了哥哥的坚韧与坚持,全是徒步中看到的美丽风景。特别是在遭遇狂风暴雨的那个清晨,左手是日出的太阳从对面的山坡向上射出朦胧的阳光,温暖而充满希望。右手是巍峨耸立的雪山,冷酷严峻,心凉凉却忍不住投向目光。草原的绿是有层次的绿,错落的高山,山腰上一片片浓郁的墨绿的松树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很像上天给大地铺上的绒毯。连绵起伏的山谷,青翠的绿,被一片片紫色、黄色的花点缀着。山坡上成群的羊群,褐色的、白色的,远看,好似一颗颗洒落地巧克力糖果。新疆的马儿很俊俏,毛发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亮光。当我走过的时候,山坡上放养的马儿会与我对视很久。当我扭头回看的时候,发现它也扭头看着我。真逗。徒步中偶遇牛群的时候,都会格外地紧张,特别是领头牛的坚硬的牛角让我有点发怵,不敢与它对视。怕它误会,与我急红了眼。据说牛妈妈会格外地保护牛宝宝。所以我都是绕道而行。倒是牛宝宝都是呆萌的,长的圆乎乎毛茸茸的脑袋,牧民们总是把两只牛宝宝的脖子用绳子绑在一起。我觉得是因为这样以来,它们不太容易走失或者逃跑。哥哥倒是建议说它们可以商量好了,再往一个方向跑。说起草原最呆萌的,还数大屁股羊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草原太辽阔,人烟稀少,对于羊群们而言除了自己主人,很少看见外人。更别提是我们这一帮拿着两个棍子身着“怪异”的徒步者。停下脚步,就可以看见旁边的羊咩咩也停下吃草盯着我打量。最萌的是因为它们还有一排齐刘海,傻乎乎的盯着人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朋友总结,徒步有四个阶段:兴奋期、疲惫期、崩溃期和向死而生的平和期。几日观察下来,哥哥表现出来的就是平静期、疲惫期。出发的时候就是不紧不慢地走,途中也没有任何爆发,一开始我还鼓励一下试图“振奋”士气,但是人家根本不理睬我,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淡定地走着。疲惫了就念叨两句,好累啊,腿好酸啊。然后默默地继续走 ,不理睬大人们的问候,任何“加油”发射到哥哥身上,都得不到明显的反馈。我们就这么一前一后地走着,“还有多远”已经不太重要。因为不管目的地有多远,我们都要继续前行,而且一定会走到。就这么走着走着,感受到夏日的风,听到羊群的咩咩声,牛群的哞哞声,苍蝇的嗡嗡声总让我以为有无人机在附近盘旋。就这么走着走着,会看到满山的野花,会看到牧民的毡房,会看到躲在毡房门口探出脑袋看我们的哈萨克小朋友。就这么走着走着,会听到哥哥编唱的歌谣,背诵的诗词,英文歌曲。就这么走着走着,没有焦虑,没有杂念,朝着目标一步一步靠近。哥哥所有的疲惫在达到营地后消失殆尽,在我爬进帐篷瘫坐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玩桌游了。这可怕的活力!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给这篇文章结尾的时候又是几日后了,回想新疆之旅,徒步依旧是记忆犹新的部分。脑海里总浮现哥哥小小的身体走在广阔天地的画面。总想起我们在路上默默前行的画面。不痛、不苦、有累、有快乐。接受平凡的自己,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在时间的复利作用下,一点一点前行。终有一日,达到“营地”。

“只有两条路可以通往远大的目标及完成伟大的事业:力量与坚韧。力量只属于少数得天独厚的人;但苦修的坚韧,却艰涩而持续,能为最微小的我们所用,且很少不能达成它的目标,因为它那沉默的力量,随时间而日益增长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歌德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着哥哥走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