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数学基本上一直都是满分一直到高考。当时高考的时候我数学应该是147分(全国I卷,2011年,理科),错应该是都没错,扣了3分我猜可能是最后一题的最后1个小问证明写得比较挤,靠近答题线了。
我们当时考试的时候,还是分文理科的,理科的数学相对来说难一些,但也在合理范围以内。目前高考大的趋势是要不断降低数学的难度,因此以后大家的数学学习肯定是越来越容易。
同时,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数学能力以及天赋的差异的。有的人就是数学思维理解比较好,弄懂一个概念并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好想就是在数学方面不太灵光,弄懂概念的时间就可能会比别人长很多。但是请记住一句话,我们最终学习的上限是由智商或者天赋决定的,但是下限完全是我们自己可控的。对于高考来说,通过努力把数学成绩稳定在135 ~ 139以上完全可行,倘若稍有一点对数学的“感觉”,冲击145甚至150完全有可能。
我给大家分享一点点小的心得吧,大家权当参考。
-------------------- 目录 --------------------
-------------------- 以下是正文内容 --------------------
一、数学的学习时间应该占全部总学科的50%左右;
数学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学科,无论文理。对于文科和理科来说,数学的高考成绩都是重中之重。比如文科,鲜有听到一个班文综成绩能查60分以上的,但数学别说60,80都能差出来。对于理科,物理,化学都需要大量的运算,数学的学习又是提供一种工具与思维。因此,对于之前的文理科,抑或是现在取消文理以后的偏文,偏理科来说,数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数学在课下学习的时间,大约应该占到整体学习的50%左右。比如每天晚上学习3个小时,至少有1个半小时要学习数学。为啥需要这么长时间?主要就是因为,很多数学题需要相对长时间的思考与总结。不过,相信我,当你数学成绩显著提高以后,其他学科成绩会非常容易提升。同时,你可以做个小小的调查,但凡是数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并且成绩很稳定的同学,他的数学相关学习时间也基本符合50%这个比例。
二、每一道数学题都值得做三遍;
对于每一道数学题(特别特别简单的除外),都要做三遍。
第1遍就是正常做,然后对照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更正答案。
第2遍做一般是隔天效果最好,重新再快速地把之前所有的题目全部都重新做一遍,这个“做”不是和第1遍一样1字不差,从头到尾地演算。而是要针对关键步骤,关键思路进行整理。比如之前看到某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是A,结果正确的解题思路是B,A和B相比差异非常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第2遍做,更正我们的思路,纠正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思考习惯。第2遍做的时候,还是出错的题目,就一定要用星号重点标注,留备复习使用。
第3遍做,最好是7天以后。时隔七天,这个时候再做一遍,你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90%以上的题目,你基本上就是看到题目就知道思路是什么,解题步骤是什么,甚至你都能记得每一步之前计算的结果是什么,错在了哪里。对于之前第2遍做错了,标注星号的题目一定要认认真真,从头开始再做1次,这个时候如果还感觉不熟练,还是做错,那么就需要请出我们的错题本了。
三、要有一个自己的错题记录本;
错题本的意义,不是把每一道你做错的题目都誊写一遍,而是要把那些反复做不对,反复做都有差错的题目保存下来。错题本的本质,是对我们思维方式,思考习惯的一个纠正。在这个错题本上的题目都应该是做了3遍还会出错的题目。
而错题本的记录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下面几个内容。1是完整的题目信息;2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算出的正确答案(将参考答案照抄一遍没有任何意义);3是自己对这个题目的评论,需要重点指出关键步骤,以及自己最初的想法与正确做法的差异在哪里。
此外,错题本需要长期积累,不要1个月1个本,而是要尽量以年为单位进行更换错题本。每次考试之前,都认认真真地重做一次错题本上的题目,你会有“涅槃”的感觉,而这些题目的积累将是你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四、要看课本;
很多人觉得,数学课本可能是中学阶段最“水”的课本了,都觉得课本上的习题都简单的不行,一眼出答案,怎么就还需要看课本呢?其实,这些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高考考什么?高考是一个划定了考试大纲的考试,也就是所有的考试范围你是都知道的。那么什么是高考的考试大纲范围?就是我们的课本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比如是一个章节的学习,就一定要拿出数学课本,找一个连贯的时间,静静地读完数学课本里对应章节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包括所有的补充材料。当然,课后的习题,也都要通读。在读完这些内容以后,最后还要翻开课本的目录,对应这个章节的每一个小标题,静心回忆一下每一个小标题的最重要的知识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等等。
五、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很多人觉得,数学的学习就是做题,把能做的题目都做了,把能改的错误都改了便能学好数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确实能够提高成绩,但仅仅是提高了成绩,却没有学到知识。人的认知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如果想要把一个东西真的弄懂,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就一定要有层级结构记忆的概念。最终要有自己对学科的认知。
比如,我对高中数学的认知:方程,函数,不等式,逻辑命题是基础;数列是离散化的函数;平面解析几何本质上是通过条件,列方程,解方程;立体几何属于独立部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边边角角的小知识点,比如概率论初步,微积分初步等等。
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最终学到手的知识,一定要总结,一定要内化,一定要尝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的感觉。不能专注于某一个细节“流连忘返”,而是要不断的zoom in, zoom out,平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建立起自己对整个数学学科的理解。
六、大型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
考试之前,需要做好3件事情。1是需要认真阅读课本目录,目录中每个标题对应的知识重点;2是需要把错题本上的所有错题全部重新过一遍;3是好好休息,没必要临时突击。
只要能做到以上6点,我相信你能够收获一个满意的成绩。
七、简单谈谈“压轴”题目的准备工作(2019年1月25日更新);
谢谢大家的捧场,很多学弟学妹看到这个题目,都私信我压轴题怎么准备。正好今天有点时间,简单谈谈各人的粗浅看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大家权当参考。
先给大家说几句题外话,纠正一下“压轴”这个叫法。“压(yā) 轴 (zhòu)” 本来是指京剧或者戏曲舞台倒数第2个出场的节目;倒数第一出场的一般是最有名的角儿,叫 “大轴 (zhòu)”,大轴前面那个叫压轴的。因此,大家用压轴题代指最后一题其实是表达错误的。(语文考试时不要错了哟!)
首先还是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目前的高考主流思想肯定是“提高语文难度,降低数学难度”。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数学最后一题只会越来越简单,不会越来越难。所以,像过去那种整张数学试卷很难,最后一题甚至需要奥赛思维和技巧的情况基本不会再现(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全国1,2003,2005,2008年数学试题,其中2003年的试卷甚至被评为历史之最,河北省全省平均分没及格,130以上的不超过100人,最后一题直接就是80年代的数学奥赛题)。所以,过分强调技巧性和超大计算量的题目,可以在准备阶段适当放弃,后期有时间再说。
其次就是要搞清楚要考的内容是什么。不同的省份数学最后一题的风格不太相同,文理科的风格也不太相同。在我们高考的时候,全国卷文科最后一题一般是圆锥曲线,全国卷理科一般是数列问题。因此,大家要根据自己省份试卷的特点进行准备,别高考考圆锥曲线,你非得怼数列缩放,不等式,这是在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
再次就是要把近5年的类似题目全部搞定,拿12分里的8分。 都准备压轴题了,数学能力肯定是有的,也肯定是愿意在数学科目上花时间的同学了。在搞清楚自己需要考什么以后,就要把近5年全国范围内各个省份的数学卷子里的类似题目全部都搞一遍。比如你们省份的最后一题是圆锥曲线,隔壁省份的倒数第二题是圆锥曲线,那也得拿过来做一遍。这些题,林林总总大约50~80个题左右,把这50~80个题目弄懂,12分拿8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的4分,有实力,也有运气。 数学高考的最后一题,一定是渐进性的,因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大家的思维能力,不是为了秀智商,所以最后一题一般都会是2到3问进行设置。前面的2问基本上是能够通过做题来总结出规律的,难度也不会太大。但是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一般都是需要很强的数学技巧才能搞定,这个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真的需要自己体会,自己总结。辅导书上,能告诉你的,都是一些常用的做题技巧,比如数列不等式常用的一些缩放办法,函数构建方法等等,这些知识都很好,也都很有用,但最后能不能在考场上用得到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一定要让自己做题的时候,多总结,多思考,尝试自己总结一些规律,尝试自己去积累一些经验,而不是去背各种老师,各种教辅材料的结论。要把别人的经验结论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数学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最后才能提高解决最后一问的可能。
特别提醒大家。高考重点还是在考纲以内选拔人才,重要的是知识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广度。一些超纲的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结论,可以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问题,但是不建议出现在试卷上,极有可能(99.9%的可能)不给分。做个比喻,数学高考内容就好比是给大家一个空水壶,一个燃气灶让大家去烧一壶开水。正常的解题步骤是先把空水壶接满水,放到燃气灶上,然后点火烧水。用超纲的结论就好比是,你燃气灶也不用了,水也不接了,直接去隔壁开水房打了一壶热水回来。你说说,这要能给分,真的不是在拼实力,而是在拼运气了。
以上。
八、我高中备考时候的错题本
私信里很多朋友都问错题本具体怎么记录,这两天放假在家,翻出来我自己高三最后备考时候的错题本,给大家全做参考。
现在学习条件好多了,可以用更好的工具,比如iPad等等,但学习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学习的知识也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祝大家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