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大前程》到老和尚的教育观

从《远大前程》到老和尚的教育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记得在哪本书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佛教的。

说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人世间给污染了。因此,他到孤儿院领养一个婴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老和尚养孩子的方式很奇特,除了提供吃饭穿衣,什么都不教孩子,更别说传道给孩子了。并且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与外人接触。一晃小孩十几岁了,一天老和尚下山去,正好一个道友上山探望。道友见孩子事事无知,连起码的接人待物都不懂,于是就教他一些基本礼仪。等老和尚回来,发现孩子不正常。问明原因后,无奈至极,十几年心血给白费了。老和尚原本准备将孩子养成犹如白纸一般纯净的,结果这个试验品被道友给教坏了。

与读其他禅宗公案一样,看过就看过了,当笑话看,没深究其道理,直到读《远大前程》。

如果作者狄更斯不死的话,得有两百多岁了。那时的文学家,知识面很广,在古代,文哲不分、文史不分。这本书除了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外,更有厚重的哲学内涵。

读完《远大前程》,脑子里突然跳出那个佛教故事。我在一遍遍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从小就得上学?不学习会怎样?人的理想构建受哪些因素影响?追求理想是好事还是坏事?人为什么痛苦?一个博士和一个农夫哪个幸福指数更高?

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生物存在本质区别,即,人类从出生开始,到死亡那一刻止,总活在“追求”中。为自己,为自己在乎的人,费尽心思搭建“远大前程”。

书中的皮普自幼失去双亲,由姐姐养大。姐姐脾气暴躁掌握家庭大权,他和姐夫都活在姐姐在淫威之下。如父似兄的姐夫处处护着他,成为幼年时期皮普的唯一依靠。受善良的姐夫影响,皮普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幼年时期为帮一名逃犯而偷取姐姐的食物。那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就是做名如姐夫一样的铁匠。

有一天,皮普走进老处女郝维仙的庄园,见到了富丽堂皇,期间受到郝维仙养女埃斯苔娜的讥讽。回家后,他开始看不起姐夫的行当,开始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想娶埃斯苔娜为妻。从那一刻起,他的内心不再宁静,对虚荣的爱慕情结开始萌动,那种要摆脱现状的想法开始不可竭制地出现。聪明如他,很快就找到突破口,并开始了他的奋斗。

天赐良机,皮普得到一个好心人恩赐,他将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可以实现之前从不敢奢望的梦想。这段时期,他在伦敦过足了上流社会生活的瘾,饱食终日、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皮普不再是那个纯真的小铁匠,他一头栽进虚荣轻浮的泥潭无法自拔。

后来得知资助他的恩主是个逃犯,而美丽的埃斯苔娜为该逃犯和一个女杀人犯所生,富足的郝维仙实际是个冷酷无情的复仇者。一波又一波的真相,令皮普痛苦不堪。最后,恩主被捕,债台高筑,埃斯苔娜宁愿嫁给一个无赖也不嫁给他,“远大前程”彻底破灭。这时,他才幡然醒悟。读到这里,我一度紧张不已,害怕结局太过凄凉。好在作者慈悲,待皮普不薄。

大家都知道求之不得是苦,可是,不要以为心想事成就幸福了,世间有一种别样的苦难,叫心想事成。大致可以把苦难分为求之不得和心想事成两类。皮普的苦难,属于后者。当梦想一个个实现后,发现现实永远不及理想完满。于是追求后面的追求,欲望后面的欲望,形成永无止境的链条,将人心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皮普本性笃厚,他时常后悔自己的追梦之旅,可是,已经回不去了,从他踏入郝维仙的庄园开始,就回不去了。相反,皮普的姐夫,他不知道富人过的什么生活,也不曾接触过温柔漂亮的女子。因此,皮普姐夫当个铁匠也快乐不已,娶个女恶霸做老婆也幸福不已。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再回到老和尚的教育方式上,人类为什么生活得丰富多彩?为什么多彩的同时痛苦不堪?似乎都在对“远大前程的追求”上,而“追求”的原动力,是“攀比”。如果没有攀比、没有追求,如老和尚的孩子那样白如素绢,吃饱穿暖就幸福了,自然没有烦恼。与此同时,社会也没有进步,世间也不会绚丽多姿。

人活着,是白如素绢好,还是丰富多彩好?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同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话题一样。即便辩论十天十夜,也绝不可能有结果。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体验精彩绝伦的文字魅力之后,引发读者思索生命本源,成为名著当之无愧。这样的书,需要静下心来读,要耐得住寂寞,前面一百多页做了各种铺垫,读起来有些乏味。当律师贾格斯出现时,故事陡然进入高潮,如神来之笔,后面情节高潮迭起。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前面一百多页的铺垫绝对有必要。众多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多余的。作者在后面安排了众多机关,把“无巧不成书”运用到了极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远大前程》到老和尚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