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

我是一名师范生,本科三年级。

周三八点,第一堂课,《教育学》。往常这种合堂大课,老师现在讲台上无奈的讲,学长坐在椅子上舒服的玩。今天来,放了视频。

是上学期我们曾经看过其中几集的教育改革视频《盗火者》。可是这一次这一集对我触动最大!

图片发自App


第三集《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我不算寒门,但触动大的原因是感觉自己经历过,经历过教育,经历过教育的不公(这个不公是相对性的啦)。

我生在1997年,上小学是在2003年。父母在镇上经营一间蛋糕房,收入稳定。一年级那一年里,我清楚的记得我每次考试都能考班里第一。到现在我都感谢爸妈当初的决定以及长远的打算。那一年我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就转学了。

转入市里一所重点小学,那时候学籍管理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拿上足够的借读费就可以了。

从二年级的第二天起,我每天从公交车的第三站坐到倒数第二站。我记得第一天,短头发的我穿一身牛仔套装,依偎在我妈的大腿上,准确的说是藏在她的身后。

班主任说:“进去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推开粉刷着淡绿护眼的木门,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大家好。我叫十一。”

义务教育都是划片入学制,从小就随大流的我那时候最害怕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所以每次老师说农村户口的同学站起来或者举下手,都会有六十多双眼睛(班里有七十多个同学)同时聚焦,并窃窃私语。可奇怪的是,只是上个小学,需要记录区别农村与城市的时刻却如此之多。

2018-04-1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六盘水红德村的留守儿童董仁发。看到他的故事自己采访我旁边的女同学哭了。或许真的被生活逼到绝路,大山深处的很多父母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家里外出打工。他们年纪那样小,放在城市里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着的小宝贝,可是在深山,却要做家务,砍柴,做饭,独自一人。甚至连电都没通。董仁发就是其中之一。

2018-04-11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记者问:“听他们说如果初中学校收钱的话你就不读了。”

“那也没有办法啊,家里大人也都没有办法。”一个小学的孩子说出这话的语气满是无奈。

记者又问:“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啊?”

“想快点长大,打点工赚点钱,把我这个房子修一下。我这房子比邻居家的都破……”

我想了想,如果我问家里正在上五年级的妹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一定会昂着头带着懵懂与天真说当科学家当演员亦或者是开超市,玩游戏这些附和他们年纪的话。

同样本该懵懂天真的董仁发的打算却实际的多。

我小的时候我妈问我:以后你要做什么呀?我想也没想说:做蛋糕。当时我以为父母做什么你就得继承什么,祖辈给你的就是你拥有的全部。长大了一点我知道我是错的,人生是靠自己奋斗的。再后来,其实也是相对正确的。

我们明天继续好嘛?城主一周七天课,三天实验课,已经攒了一大堆实验报告了ಥ_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