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青城山

      听说在俄罗斯的习俗,是把每年十二月一日当作冬天的第一天。那么借用俄罗斯人的这种说法,冬天昨天就正式到达福州。我拿起笔时正好是十二月二号,但这里全然没有冬天的意思。说到冬天,第一联想就是圣诞节,第二联想即雪景。这使我想来想去,结果,发现我已经几年都没有亲眼看到满地白雪的场景。最后一次好像是我在四川大学学汉语的那一年冬天里。那年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朋友Sky。

      成都市内虽然很难逢到下雪天,但四川究竟比福建靠北,成都周围也有甚多海拔较高的地域,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好几天的降雪。我那次学习刚刚完毕,Sky当时在重庆念大学,是我和以前的同行Craig两个人去张家界旅游时认识的朋友,在此前写的《阆中》一篇游记也提到的。

      课程结束后我就准备回去泉州重新在从前的学校继续当外教。她当时就趁着我还没走,来到四川旅游几天。我们先在成都市内的几个旅游胜地玩,比如宽窄巷子、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青羊宫等地,然后顺着典型路线先到乐山大佛,后到峨眉山。最后去成都郊区的青城山和都江堰,不过到都江堰时比较晚,景区已经关门了不让进去。

雪景青城山_第1张图片
青城后山的雪景

      我这里想讲的并不是旅游全过程,却是要重点谈谈雪景。先说峨眉山当时山坡上、松树上全被一层厚厚的皑皑白雪覆盖了,上山的石头台阶上的雪,被无数的鞋底踩成闪闪发光的水晶似的冰。但我又不想谈谈峨眉山,因为说实话,峨眉山并不美,它只不过是所谓“游客陷阱”而已。我想讲的就是青城山,更具体点,是青城后山。

      青城山距离成都不远,从成都高铁站坐高铁四十几分钟就到。去过那里的人大概已经知道,那里有两座较为有名的山峰,青城山(也叫前山)和青城后山。两座山的名称把不少人搞糊涂,错以为是同一座山的前坡和后坡的不同路线,但其实是两座完全分隔的山。青城山比较有名,是道教发源地、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上零散了许多寺庙和小龛。青城后山则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徒步和爬山爱好者较喜欢的地方,游客稀少,景色美丽。

      我们当时去的是青城后山,从成都高铁站先坐动车到青城山站,再转公交车到青城后山。后山的门票当时十块钱,拿学生证就半价,与公交车费也差不多。虽然不能称鲜为人知,但后山的确不如前山有名,也缺乏前山的道教关系,所以来客少得多。公交车停在一个旷阔但空荡的停车场,让我们下去顺着一排饭店走到门口。我们在一家路边饭店先放了背包吃一顿提早的午饭,便买门票跨进景区大门开始爬上去。

      青城山初段路,沿着一条小溪边而上,溪里的水流很低,但溪床上密布着许多巨大的石头,显而易见,山上下场大雨后,这里便化为奔泻的湍流,想必非常壮观。溪旁的松树杉树的常绿针粘着一膜薄薄的霜,在斜射的晨阳光芒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荧荧地闪烁着璀璨的银光。不但散发着美丽的“星光”,也散发着冬季特有的霜景色彩。

雪景青城山_第2张图片
台阶上的雪冰很滑,爬上要小心。

      我一直说,英国只有两种食物我非常想念--面包和香肠,正宗的面包还没碰到,但最少四川有些香肠很好吃,虽然与家乡那边的迥然不同。腊肠好像是青城山那地带的特产,没有我在中国吃过其他香肠的那样甜甜的味道,就是咸的,里面有大块肥肉,带四川特殊的麻辣味,在冷飕飕的冬天日子里,吃起来尤其宜人。我一共去过青城山几次,每次都会买好多当地的腊肠,都是从路边的老婆婆那儿一段一段买的。

      那天不止我们俩在爬山,还有成群结队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在爬,都在冰冻的石地小心翼翼地挪步,时不时脚踏在一块光溜溜的黑冰上,便滑倒,屁股重重地砰在硬邦邦的石板台阶上。看他们的样子,想必不是在冷处长大的--小时候经过一年年在滑溜结冰的街头上再三摔跟头培训的我,从那以后一次也没有跌倒过。很可能一位更加善良的人看到这种场景会可怜他们,但我只感到好笑。

      其实,在山脚的那部分,并没有积累多少雪,只有在树枝上堆了一层薄雪,草上粘着一层霜而已,但爬得愈来愈高,雪就愈来愈多,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快到山顶的那部分路,在路上、路旁、树枝树叶上,都是一层棉花似的白晃晃的清雪。

      我们顺着那条小溪往上爬,雪就越来越多,溪床上的石头都戴着一顶软软的雪帽,松树都披着一件薄薄的雪袍,脚下的石板随着开始滑溜溜起来,仿佛刷了一层清漆似的冰,使我们走得愈来愈慢,格外地小心。直到我们走过一座小桥,顺着一条峡谷爬上去之后,爬山的路从溪边撇开了,使我们离开陪伴着我们很久的小溪,走进山坡上的森林,地上已经一片白雪皑皑。周围的草本杳无踪迹,想必都在厚厚的雪被下睡着温暖而甜蜜的觉。

雪景青城山_第3张图片
在爬山的路中,有很多亭子。

      在爬山的路中,有很多亭子,游客们可以在路旁休息,在亭子的屋檐下坐下吃点零食、喝点水。有些亭子甚至有老阿姨老叔叔坐着摊卖东西--有饮料和小吃,连玉米及腊肠都有,当然,都以“山价*”而卖。我们在这些亭子基本上都停下来歇脚,悠悠地观赏新路段的美丽风景。虽然都有山、有树、有岩、有雪,但每一场景色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不同点和别致的魅力。

      亭子本身也是漂亮的场景。木头做的,都带着十分浓郁的“中国”气味。除非我读几本中国建筑学教科书,自己实在没办法描写那些屋顶下极其复杂的结构,只能说它们像美妙的“拼图”一样,一向让我惊喜地欣赏。屋檐上就铺盖一层鳞次栉比的石板瓦,非常简朴,与下面的木工做陪衬。这时瓦片上面还加了一层厚雪,白花花的,亮晶晶的,非常美丽。

      到达半途,有一座较为大的亭子,立在一汪小湖泊的岸边旁。小路沿到亭子下便没了。湖泊两侧山陡树多,显然无其他路可走。我们在亭子里安坐了一会儿,拿出了一两段腊肠充饥,湖泊远头就出现了一艘船艇。船艇慢慢地漂了过来,靠着越近就显得越清晰。这是一艘绿色的老铁船,上面立着船顶,像亭子的屋顶一样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船靠岸时,我们一大群人登上坐下,每人递给船夫一两块钱当渡湖费,又向对岸慢慢地漂过去。

雪景青城山_第4张图片
湖泊上的老铁船。

      到了对岸后,路不再是紧挨着森林里的树木往上爬行,而是穿越开阔的草甸子(这里要加一个动词)。当然绿草依然不见,安藏在白花花的鲜雪下面。我们穿过草甸子的路是栈道,高立在雪面以上,离地面一两米左右。这个地方的雪堆起得蛮厚,很适合堆雪人,就像我小时候在前花园或者家附近的公园里与哥哥和朋友一起堆的一样。先做一棵小雪球,然后放在地上往前推,雪球越滚越大,这样做成了身体,再做一个较小的雪球当作雪人的头,不要太大,否则无法把它抬到雪人身上。最后给他披上几件破烂的衣服—一件外套、一顶帽子和一条围巾,在脸上镶嵌几块煤球当眼睛和嘴巴,再插一根胡萝卜做鼻子就完成。当然,我们当时没有带多余的衣服,更不用说煤球和胡萝卜,堆不成好的雪人。

      穿过草甸子又进了森林,顺着一系列较陡的台阶就到达山顶。实际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爬到山顶。往外眺望,是一片白茫茫的无颜世界,无边无际的纯白天空,盖着下面我们刚脱离的隐隐约约的冬日仙境。到山顶我格外的累,靠在栅栏边气喘吁吁,温湿的气息在面前的空气中冷凝成水雾,与雪景搭配--也是白蒙蒙的。攀爬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运动,身体于是感觉很温暖,但我在全然褪色的山顶停步逗留一会儿,突然知觉到冬天的寒冷,山上的寒风。背上的汗水冷了,通红的脸颊也额外之冷,冷漠的空气伸出一只冰寒的手,摸了摸我的脸。我开始颤抖,才发现天上的白云在下雪,稀疏的雪花,娇小玲珑在半空中飘来飘去。

      我们在山巅的雪景默默地站立,最后踱步到山顶的索道站,上了吊篮坐位,一边打着寒颤,一边眺望环绕着山脚的白蒙蒙的烟雾。下山了Sky就回重庆,而我回去泉州工作。那趟去青城后山不但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我那位朋友,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满地白雪的冬季仙境。

*所谓“山价”是我给旅游胜地内膨胀的价格的现象取的名字,当然这现象有所缘故。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景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