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之殇

知道无极,是因为一段恶搞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导演陈凯歌的回应:“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那年我读初中,我所在的鲁西南小城那时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放映厅。影片据说高达一个亿的宣传费用并没有落实到消息闭塞的小城,反而是一部网络恶搞视频将影片推上了舆论的高峰,不得不说是互联网的奇迹。

十年前,我没能去贡献一份票房,等到决心看这部电影,已是十年后。拖延了这么久未看的原因是舆论。当一个人在你耳边说一部电影很差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所谓;但是当全世界都告诉你这是一部烂片的时候,你就会失去看的欲望,直到触底反弹,下定决心去看看到底有多烂。这部电影的口碑确实很差,豆瓣点评4.5分,成为了近些年高成本、大制作、低口碑的典型,被归入了烂片的行列。事实上,看完整部电影后,我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烂。排除掉我对电影的期望值低和十年内接受力增强的因素,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看待每一个对中国电影充满热情的人,但是烂片的产生总得有人出来买单。我不想说这部号称3.5亿投资的电影刨去宣传费用和演员的片酬外真正用于影片制作的费用,也不再吐槽电影还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五毛钱特效,仅仅从一个非专业伪文学青年加电影爱好者的角度去分析影片的不足之处以及导演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了不让这篇文章成为炮轰陈导的众多篇幅之一,且容我喝口茶冷静一下。

首先,这是一部为挣钱为目的的商业片。商业片的一大特点是迎合市场。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陈凯歌导演为这部电影做了两个妥协。第一是向观众妥协。陈导在《无极》中加入了部分无厘头和隐晦的表达,虽然因为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安插了许多情节帮助理解,却不小心以破坏整部电影的节奏为代价。电影中满神的出现显得极为突兀且目的性特别强,仿佛就是为了说出无极——电影的名字——而出现的,并没有对剧情有特别强的推动。第二是向商业化的妥协。《无极》的主角之二是在其本土人气较高的日本演员真田广之和韩国演员张东健,片中还采用大量的樱花、和服等日本元素,试图以此打开日韩的市场,尽管陈凯歌导演将时代背景尽可能地模糊化,还是遭到了部分人的抵制。

《无极》中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陈凯歌作为导演的局限性。一直以来,陈凯歌身上有“艺术”和“知识分子”两个标签。用通俗的话说,陈导是个读过书的人,因此《无极》中体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式的追求完美。体现在电影中就像是一种不把故事起始交待清楚绝不罢休的强迫症,导致了许多剧情的不知所谓。比如,电影中无欢和倾城的矛盾制造,给人已生硬的感觉,反而成就了一部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再者,笔者感觉《无极》一直在试图给电影来个主题的升华并据此在电影中插入了一些思考,好像缺乏了这些思考,电影就不完整了似的。然而这些所谓的思考并没有把整部电影上升到某个高度,反而因为烧脑而不被观众接受。电影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艺术形式,观众到电影院追求的是轻松和精神的愉悦。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是好事,但是还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不然就过犹不及了。

导演讲故事能力的欠缺是《无极》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如果说因为自身局限性造成的影片观赏性下降是可以被原谅的话,欠缺讲故事的能力恐怕是电影的噩梦了。这个问题要从电影的基础——剧本说起,剧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好坏。一般来说,电影制作的最理想状态是电影导演参与剧本的创作,这样便于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直接把自己想要的分镜头脚本拍摄出来,提高拍摄效率。陈凯歌在《无极》中就身兼导演和编剧两职,再加上制片人陈红也是自家人,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奈何,自由的发挥导致了想象的无边无界,一不小心脑洞大开,拉都拉不回来,写出了一个全是坑的故事。讲故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剪辑。电影剪辑、成片是一个相当重要,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讲故事能力的直接体现。剪辑做好了,全篇结构紧凑,情节张弛有度,有节奏感;反之,剪辑不好会直接造成整部电影松松垮垮,尿点满满。《无极》刚开始的旁白音刚开始就给电影打上了LOW的基调,给人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污染观众的智商;随后,场景切换到小倾城在战场上寻找食物,接下来是光明出场大战蛮人,随后驰援京师等等等等,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就汇聚了电影全部的战斗场景,给人头重脚轻之感。总之,就算是电影本身的故事性不好,还是可以剪辑的好看一点的,这是态度问题。

《无极》是陈凯歌导演的马失前蹄之作,没有人可以拍出每个人都喜欢的佳作。好在烂片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看烂片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进行更好的创作,是对电影的热爱。前文中我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每一个对国产电影充满热情的人,但不意味着我可以冷静地看待利用电影圈钱的人。就算是抱着圈钱的目的,也请尽量把电影做得有诚意一些,谢谢。

PS:静态电影版《无极》将在近期发布,敬请支持,多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极》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