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读书笔记(三)——激创法

一   提出来源

1.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种应试教育的倾向,为汉语水平考试服务。

2.迄今为止的外语教学法,多侧重初级阶段,对高级阶段涉及不多。有的甚至到高级阶段仍然沿用初级时的做法。激创法可能是建立这个教学法体系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其优越性。

3.近些年提出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要求,但是常常把“交际”理解为“口头交际”,忽视整体上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汉语、运用汉语。

4.目前,“任务型”教学得到了教学界关注,开始一些探索。我们认为,对任务型教学,应该有这样的理解:(1)不仅仅有口头交际任务,任务要贯穿全过程,在各环节有所体现,如思考性任务,查找性任务等。(2)要注意任务的质,是否有利于将学过知识进行创造。是否有利于他们观察发现规律,吸收语言。

5.激创法不是完全否定排斥其他教学法,只是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是对他们的借鉴与延伸。

6.“发现式”学习,本身也带有创造性色彩。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每一步发现,都是创造式学习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创造的开端。由于在汉语教学中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从而产生持续的成就感。

二  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基础:认知派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如汉语语言学自己各分支学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  教学理念

根据认知派教育心理学,我们认为,汉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在创造中理解、掌握汉语,在此基础上形成汉语言语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独立地观察、发现、吸收的能力。

激创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这里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关键。

五  教学原则

1.外语知识与外语能力的关系

除了“精讲多练”,不能单纯靠讲解使学生理解,还应该把学生获得外语知识的过程变成语言实践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创造性工作的过程。

2.听说读写能力。

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处理,但是要强调的是,训练过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一些创造。

3.学生母语

不排斥母语,必要时可以使用。如,用汉语讲不清楚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学生理解,不管是讲知识还是布置任务,提出要求,都可以适当使用母语。

4.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角色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要活动者,但是一定是在“导演”的指导和引导下进行的。

5.对学生偏误态度

允许发生,但发生时,通过分析、讲解,实践,达到掌握目的。

6.学习能力培养

“授人以渔”

7.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目前教学状况往往教师和教材“包办”,学生上课非常被动,这样上课的起点等于是“零”,因为学生对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心中无数,这样会使得教学效率地下。

8.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指复习和预习。预习要做到老师上课对学生是“透明”的。给学生一份详细、具体的预习任务提纲。这样学生上课才是“有备而来”,教学起点才能提高。

六  教学实践

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查找

初级阶段:从教材或所附字词表查找语素义或词义。(有对应教材《初级汉语精读课本》,里面取消了一般课本后的生词表和索引。在课本外,另编了一本《字词总表》,按词典方法,先出字条,分义项等)

中高级阶段:从词典中查找生词意义,成语出处等,查找作者介绍,专名解释,有关背景。从已经学过课文中查找出现的某一语言现象,汉字教学中,查找含有某个偏旁的汉字。

2.调查

给学生布置课外调查任务

如“打招呼”,不直接介绍,而是由学生去调查,师生总结规律。国内资源多,如果国外则可利用多媒体。

3.比较

除了比较母语与汉语不同,比较相近的汉语项目之间的异同之外,还应当有另一种比较,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根据题目插图等猜测课文内容,讲一个故事,而后再粗读课文,与自己的猜测比较,说出不同。这包含了两步创造。当然还有很多新的比较方式。

4.总结归纳

要求学生总结归纳讨论中各种意见,看法,报告等,互相补充,形成完整总结。

5.创造性运用

不同阶段程度不同,在初级阶段教师控制会多一些。像变换人称、体裁的复述。较高程度创造,如学生独立设计情景,根据所学内容创造新的类似内容。这些训练,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学习能力的训练。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读书笔记(三)——激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