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住非家第十一讲——出家所为何事

出家所为何事561经

讲师:慧兮,慧平

作业:慧枚

561经主要讲述异婆罗门问阿难尊者,为何于瞿昙所修梵行,阿难尊者回答为断爱,断爱是依四如意足。婆罗门不理解,以为你这个依欲而断爱,是无边际的。那么,阿难向婆罗门解说,解释说四如意足,说完以后,婆罗门说:“此是边际,非不边际。”然后,欢喜,随喜,很高兴的离开了。

113到119经,罗陀尊者说为断苦,知苦而在瞿昙所修梵行;561经阿难尊者说为断爱而在瞿昙所修梵行。罗陀尊者从四圣谛的角度展开,阿难尊者从缘起法的角度展开。

问罗陀尊者的众多外道,与问阿难尊者的异婆罗门,对佛陀正法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苦的认知也不一样。外道听到为断苦;知苦;色受想行识忧悲恼苦;我,我所,我慢;色想行识有漏,障碍,热恼,忧悲;色受想行识贪,恚,痴;色受想行识欲爱喜时,心不喜,呵骂而去。外道对苦的认知不够,只能认识到苦苦是苦的,对乐苦,不苦不乐的苦没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体会到佛陀的正法。

异婆罗门对苦的认知有基础,对禅定有基础,能认识到要断爱,所以没有问为何要断爱,而问的是何所依而断爱,阿难尊者从缘起的角度契入,从实修的次第展开。依欲而断爱,依解脱的愿望而断爱。

依欲能断欲吗?能。经文中举了来精舍的实例,想来精舍的念头是欲,想来之后会思考怎样到达精舍?在想怎么到达精舍的时候,原来想来精舍的欲就灭了。到达精舍的时候,怎么到达精舍的欲也灭了。这里讲的欲都实现了,依欲能断欲。

如果前面的欲没有实现,还能依欲而断欲吗?能。不管前面的欲是否实现,已经是结果,缘已生,无法改变。在缘已生的情况下,还是会产生新的欲来取代前面已成为果的欲。这就需要对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有精准的把握,明确的了知刹那间的欲,依欲来断欲。

欲是向往,欲是渴求。通往解脱的欲,内心强烈,能升起出离心;而通往世间欲贪的欲,会增长爱。依通往解脱的欲,来断世间的欲贪。欲并非无边际,当能清楚地认识到刹那间的生灭的时候,当能真正落在当下的时候,就能认识到刹那间欲的边际了。

修行的路上,知道依欲而断爱还不够,还需要一系列的修行次第。三十七道品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目前最重要的是树立正见,不断巩固正见,在善知识的引领下,能见法。见法了也就能明白皈依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含义,明白四不坏净的内容,再经过三十七道品的熏习,真正从初果修行到四果。

见法可以不断爱。证初果的条件是破疑,破身见,破戒进取。通过熏修四不坏净,达到证初果的三个条件,可以见法。断爱是二果,三果的内容,学习依欲而断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维,证得初果后悟后起修,断嗔心,断染爱。借助禅定的力量,断贪嗔痴,破无明。

整个修行,都要以一乘道来修行。“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逐渐解决内在的问题。依出离,出离的前提是生厌,离欲,厌的是五蕴的执取苦。

四念处,四如意足是实修的内容。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如意足是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段行成就如意足,思维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欲,依精进,依心,依思维断行成就如意足,是依离欲,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灭后,那个欲也就会灭息,这个就是边际。

课后思考

1.如何依欲断欲?

通过561经的学习,依欲能断欲。那么,如何依欲断欲?依强烈的迈向解脱的欲,来断世间的欲贪。要知道诸受皆苦,要认识到诸受皆苦,对五蕴的苦生厌,产生解脱的欲。通过亲近善知识,通过多闻熏习,不断的加强对解脱的欲,来断对其他方面的欲。

2.修行在哪里修?什么时候修?

修行在身心的当下修,在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刹那修。无常分为一期无常和刹那无常,一期无常由无数个刹那无常累积而成。通过对身心敏锐的观察,对他人的观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捕捉到当下的念头。运用正思维的方法,去解决身心的实际问题。

昨天晚上,跟朋友约好饭,下班的时候有点着急。心情急的时候容易出错,出了一个纰漏,被领导发现提醒。下班路上就在思维,出错已经是果,缘已生,无法改变,后续领导还有说辞,心平气和的接受。出错有何因缘,着急贪快,同时也反映出不好的工作习惯。下一步,养成新的工作习惯,按照正常的节奏走,不要为了节省那个一两分钟,而忽略掉一些根本的细节问题。

红尘即是道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开始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住非家第十一讲——出家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