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对时间总是没有概念的。
明明知道它有一个几十年或者百年的期限,但是在这个有效期还没截止之前,就觉得它还好长好长,有的时候长到让人产生了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幻觉。
但看着年龄上的数字一直往上增长丝毫没有向下的趋势时,便慢慢开始对年龄这个数字产生一种无比焦灼的敏感心理,甚至到了遇到生日,碰到元旦、春节这种不是暗示而是明示着又老了一岁的标志性时间时,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就这样,对时间似乎长到可以永恒的幻觉在不经意间消失无踪了。
它变成了一个让人越体验就越可怕的东西,甚至越思考就越恐怖的东西,但可爱的是,在这种可怕与恐怖之间又生长出来了一种重生的可能性。
然而时间这个东西,一点,两点,下午五点,晚上十点……
就如其他的很多东西一样,不是绝对客观的,它是为了秩序而人为设定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它会因人,因事,因时而产生不同的长短感受。
我们会在这些时间内的矛盾的心绪之中,长满各种不同的想法。
在各种想法之间,滋生各种异样的生活理念。
在这些生活理念之中,体验各种事情。
而当这些想法、理念和事情被我们用力去追问时,感受到的全是嘀——嗒般时间流逝的痕迹。
原来这些都是时间的去处。
2
在绝大部分人的生命中都经历过身边人的死亡吧,又或许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正因其沉重故对这个话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谁叫我们老祖宗说“未知生,焉知死”呢。
死亡是什么?被广义解释为各重要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发生不可逆性的代谢,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
这是从概念性定义上的解释,可能不用这种理论上的解释,绝大部分人对它在现实上到底代表着什么也有一个相当的体悟了吧。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疯狂进行的时代,谁还没经历过新陈代谢呢。
大概死亡是证明时间曾经从一个人身上走过的最明显的事例了,由时间组成的生命在最后的一声伴随着时钟的嘀嗒中悄然截止。
之前的一段时间回家了,奶奶病重。
在回家的第三天,她告别了这个生活了80年的世界,是短暂的告别还是永远的告别,在那个时候我想我也已经分不清了。
在她的这整整80年中,我占据了20多年的时间,从第一声“奶奶”到最后一声,中间有多少次的叫唤,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很多很多,多到数不清了吧,但最后一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因为她的回应已经被沉默彻底代替,真的是彻底和完全。
我想,在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彻底和完全,原来这种绝对的彻底和完全是伤人的。
而沉默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东西了,大概没有什么比沉默更残忍的了吧,它代表着不回应,应该是不会回应、不可能回应,哪怕再想,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就为了不要沉默,也不可能了。
就像难以想象生命中的,甚至已经融入到身体中的一部分在突然之间没了一样,瞬间的生命突然空了。
……
这就是时间,它会以一种悄悄的不经意的措手不及的方式带走一切,不管如何不情愿。
但是,它又诞生了另一种可能性。
时间不会停止,生命会终结,通过时间凝结下来的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带着被留下的回忆和生者一直活下去,直到又和她重新见面的那一天。
3
一座城,一个人。
一间屋子,一个厨房。
一台电脑,一架挂钟。
中国有很多城市,但是在这么多城市中择一座城生活似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考虑到各种现实性的因素。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座城市,是适合你的,抛却一些其他的现实性因素不说,或许是因为另一个人。所以,一座城,一个人。
除了一座城和一个人,还需要一间屋子,一个厨房。房间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厨房也必不可少,虽不是吃货,但天生有一种食物捯饬的倾向。
闲了或是累了,又或是朋友聚聚,可以逛逛超市,或者菜市场。
挑选一些跟自己有眼缘的食物,把这些被看中的食物们领回家,在洗、剪、切中实现它们的第一次变身。
随后就知道啦,按照不同的花样让菜们,不管它们是愿意也好,不愿也罢,按照我的方式,而且只能按照我的方式,才不管网上怎么说,电视频道怎么讲,完成它们的最后一次锐变。
从逛,到挑,到洗、剪、切,再炒,最后上桌,很享受这种和食物们共同完成一项重大事业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得要有一台电脑和。
现在觉得似乎已经不能离开电脑了,除却其他的功能不说,至少它还是一个码字的工具。
手写倒是也可以,但若是硬笔的话,似乎还没发现其中的乐趣,至少现在是,而且写错了,或是想法改了,就不好更改。
用软笔码字,写的太慢,最最主要的是写的不好看,所以,最佳选择还是电脑吧。
最后还得要一架挂钟,像对厨房的偏好一样,对钟似乎也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喜欢听挂在墙壁上的时钟的嘀—嗒,嘀—嗒的响声。
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直接的通过声音具体的提示时间的东西了吧,这种嘀——嗒的声音,有时让人觉得欣然,有时觉得急躁,有时又感觉干净,似乎世间再也没有比时间更干净的东西了。
时间就在这座城,与这个人,这间房,这些食物们,码字的电脑,嘀嗒的时钟之间悄悄流淌。
如此静谧,却又如此真实。
4
喜欢听讲座,权威性大家的讲座。一个真正的大家能把生活、学问提炼成两个小时的讲座,听众们可以从中找到碰撞到各自思想的火花。
突破已经拥有的局限,找到生命的其他可能性。
在上学期听的讲座中,对其中的一次印象还蛮深刻的。
在那讲座中老师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对静默或两者之间所产生的间隔的一种时间美学的倾向,其中所运用到的一个例证是松尾芭蕉的俳句。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诗人,他的众多俳句中其中有一首在中国也广为流传,日语原文是: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中文翻译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是: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日语原文中的や是一种停顿和间隔,但是这种停顿和间隔不是指物与物,事与事之间什么都没有的间隔,在这间隔之中代表着被感情和思绪所填满的一个静寂的要被开拓的丰富的世界。
也就是说通过这一几乎可以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不见的间隔,开启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广阔世界,从而使读者也置身于这一世界中,让读者与蛙跃入水的“音”成为一体,完成在这个缺少物的存在的空的场所中开拓一个共鸣的感动的世界这一可能性任务。
在这里,观察到了一些静谧的、停顿的、间隔的时间的特性,并从中开发出来更大的可能性。
被人、物、事所填满的空间和时间可能会被我们称之为充实,但也可能是孤独和空寂,正如在人群中的孤独一般,而与之相反,静谧的、间隔的、无声的这种状态反而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回忆。
岁月静谧,时间从间隔、停顿、无声中悄然穿过……
5
时间都去哪儿了?
它无处不在,又无处不去,只要还能感觉,那便是时间,生命和时间可以直接等同。
换句话说,时间其实哪都没去,它就在身边,凝结在已经过去的,现在正在的,未来将来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中。
柴米油盐酱醋茶……
它在嘀——嗒中带走了一切,但是,它又会在嘀——嗒中带来一切。
在此之中来回“游戏”,
往复循环,循环往复。
直到新陈代谢停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