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并发编程--多线程2

并发编程--多线程2

实战部分:

  • 多线程编程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 threading模块介绍

  • 开启线程的两种方式

  • 线程相关的其他方法

  • 守护线程

  • 锁出现的背景

  • python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

  • 同步锁

  • 死锁现象与递归锁

  • 信号量Semaphore

  • Evect

  • 条件Condition

  • 定时器

  • threading.local 局部数据

  • 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队列queue

  • python标准模块-concurrent.futures

多线程编程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原子性:

  这一点,跟数据库事务的原子性概念差不多,即一个操作(有可能包含有多个子操作)要么全部执行(生效),要么全部都不执行(都不生效)。

  关于原子性,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银行转账问题:比如A和B同时向C转账10万元。如果转账操作不具有原子性,A在向C转账时,读取了C的余额为20万,然后加上转账的10万,计算出此时应该有30万,但还未来及将30万写回C的账户,此时B的转账请求过来了,B发现C的余额为20万,然后将其加10万并写回。然后A的转账操作继续——将30万写回C的余额。这种情况下C的最终余额为30万,而非预期的40万。

  可见性:

  可见性是指,当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共享变量时,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其它线程能够立即看到。可见性问题是好多人忽略或者理解错误的一点。

  CPU从主内存中读数据的效率相对来说不高,现在主流的计算机中,都有几级缓存。每个线程读取共享变量时,都会将该变量加载进其对应CPU的高速缓存里,修改该变量后,CPU会立即更新该缓存,但并不一定会立即将其写回主内存(实际上写回主内存的时间不可预期)。此时其它线程(尤其是不在同一个CPU上执行的线程)访问该变量时,从主内存中读到的就是旧的数据,而非第一个线程更新后的数据。

  这一点是操作系统或者说是硬件层面的机制,所以很多应用开发人员经常会忽略。

  顺序性:

  顺序性指的是,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

  处理器为了提高程序整体的执行效率,可能会对代码进行优化,其中的一项优化方式就是调整代码顺序,按照更高效的顺序执行代码。

  讲到这里,有人要着急了——什么,CPU不按照我的代码顺序执行代码,那怎么保证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呢?实际上,大家大可放心,CPU虽然并不保证完全按照代码顺序执行,但它会保证程序最终的执行结果和代码顺序执行时的结果一致。

一、threading模块介绍

  说明:threading用于提供线程相关的操作,线程是应用程序中工作的最小单元;

  功能:

  1. threading.active_count()

  说明:返回Thread当前活动的对象数。返回的计数等于返回的列表的长度threading.enumerate();

  2. threading.current_thread()

  说明:返回当前Thread对象,对应于调用者的控制线程,如果未通过模块创建调用者的控制线程,则返回具有有限功能的虚拟线程对象;

  3. threading.get_ident()

  说明:返回当前线程的“线程标识符”。这是一个非零整数。它的价值没有直接意义,它旨在用作例如索引线程特定数据的字典的魔术cookie。当线程退出并创建另一个线程时,可以回收线程标识符。

  4. threading.main_thread()

  说明:返回主thread对象,在正常情况下,主线程是启动python解释器的线程。

  5. threading.settrace(func)

  说明:为从模块启动的所有线程设置跟踪功能,在调用其方法之前,将为每个线程传递func。

  方法:

  1. threading.Thread(group = Nonetarget = Nonename = Noneargs =()kwargs = {}*daemon = None 

  说明:创建虚拟线程对象;

  参数: target  #是run()方法调用的可调用对象,默认为None,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被调用;

      name  #是线程名称,默认情况下,唯一名称由"Thread-N"形式构成,其中N是小十进制数;

      args    #是目标代用的参数元组,默认为();

      kwargs  #是目标调用的关键字参数字典,默认为{};

  2. start()

  说明:开始线程的活动,每个线程对象最多只能调用一次。它安排run()在单独的控制线程中调用对象的方法;

  3. run()

  说明:表示线程活动的方式;

  4. join(timeout=None)

  说明:等待线程终止,这将阻塞调用线程,直到调用其join()方法的线程终止,或超时。

  5. name

  说明:字符串仅用于识别目的,没有语义,多个线程可以赋予相同的名称,初始名称由构造函数设置;

   6. getName()

  说明:显示线程属性,比如,线程名、标识符;

  7. setName()

  说明:设置线程属性,比如线程名;

  8. ident

  说明:此线程的“线程标识符”或者None线程尚未启动,这是一个非零整数,看get_ident()功能,当线程退出并创建另一个线程时,可以回收线程标识符,即使在线程退出后,该标识符也可用。

  9. is_alive()

  说明:返回线程是否存活,此方法True在run()方法启动之前返回,直到run()方法终止后。模块函数enumerate()返回所有活动线程的列表。

  10. daemon

  说明:一个布尔值,指示此线程是否为守护程序线程(True)或不是(False),必须在start()调用之前设置,否则引发错误。它的初始值继承自创建线程,主线程不是守护线程,因此在主线程中创建的所有线程都默认为daemon=False。当没有剩下活着的非守护进程线程时,整个python程序退出。

     setDaemon():设置守护线程;

二、开启线程的两种方式

  1.使用threading.Thread类;

def func(arg):
    print(arg)

t1 =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11,))
t1.start()
多线程方式1 (常见)

  2.面向对象方式:

class MyThread(threading.Thread):

    def run(self):
        print(11111,self._args,self._kwargs)

t1 = MyThread(args=(11,))
t1.start()

t2 = MyThread(args=(22,))
t2.start()
面向对象方式调用(threading.Thread)

三、线程相关的其他方法

Thread实例对象的方法
  # isAlive(): 返回线程是否活动的。
  # getName(): 返回线程名。
  # setName(): 设置线程名。

threading模块提供的一些方法:
  # threading.currentThread(): 返回当前的线程变量。
  # threading.enumerate(): 返回一个包含正在运行的线程的list。正在运行指线程启动后、结束前,不包括启动前和终止后的线程。
  # threading.activeCount(): 返回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与len(threading.enumerate())有相同的结果。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hreading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import os

def work():
    import time
    time.sleep(3)
    print(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在主进程下开启线程
    t=Thread(target=work)
    t.start()

    print(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prin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主线程
    print(threading.enumerate()) #连同主线程在内有两个运行的线程
    print(threading.active_count())
    print('主线程/主进程')

    '''
    打印结果:
    MainThread
    <_MainThread(MainThread, started 140735268892672)>
    [<_MainThread(MainThread, started 140735268892672)>, ]
    主线程/主进程
    Thread-1
    '''
View Code

主线程等待子线程结束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def sayhi(name):
    time.sleep(2)
    print('%s say hello' %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Thread(target=sayhi,args=('egon',))
    t.start()
    t.join()
    print('主线程')
    print(t.is_alive())
    '''
    egon say hello
    主线程
    False
    '''

四、守护线程

  无论是进程还是线程,都遵循:守护XX会等待主XX运行完毕后被销毁;

  注意:需要强调的是:运行完毕并非终止运行;

#1.对主进程来说,运行完毕指的是主进程代码运行完毕

#2.对主线程来说,运行完毕指的是主线程所在的进程内所有非守护线程统统运行完毕,主线程才算运行完毕

  详细解释:

#1 主进程在其代码结束后就已经算运行完毕了(守护进程在此时就被回收),然后主进程会一直等非守护的子进程都运行完毕后回收子进程的资源(否则会产生僵尸进程),才会结束,

#2 主线程在其他非守护线程运行完毕后才算运行完毕(守护线程在此时就被回收)。因为主线程的结束意味着进程的结束,进程整体的资源都将被回收,而进程必须保证非守护线程都运行完毕后才能结束。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def sayhi(name):
    time.sleep(2)
    print('%s say hello' %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Thread(target=sayhi,args=('egon',))
    t.setDaemon(True) #必须在t.start()之前设置
    t.start()

    print('主线程')
    print(t.is_alive())
    '''
    主线程
    True
    '''
例子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def foo():
    print(123)
    time.sleep(1)
    print("end123")

def bar():
    print(456)
    time.sleep(3)
    print("end456")


t1=Thread(target=foo)
t2=Thread(target=bar)

t1.daemon=True
t1.start()
t2.start()
print("main-------")
看看你懵逼不

锁出现的背景

  在这里提出一个线程安全,什么是线程安全?

  线程安全是多线程编程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中的一个概念。在拥有共享数据的多条线程并行执行的程序中,线程安全的代码会通过同步机制保证各个线程都可以正常且正确的执行,不会出现数据污染等意外情况。

  如果你的代码所在的进程中有多个线程在同时运行,而这些线程可能会同时运行这段代码。如果每次运行结果和单线程运行的结果是一样的,而且其他的变量的值也和预期的是一样的,就是线程安全的。

  线程安全问题都是由全局变量及静态变量引起的。

  若每个线程中对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只有读操作,而无写操作,一般来说,这个全局变量是线程安全的;若有多个线程同时执行写操作,一般都需要考虑线程同步,否则的话就可能影响线程安全。

  如何解决?

  就是通过加锁,对不同的数据加不同的锁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下面说说各锁的情况。

五、GIL(全局解释器锁)

1.介绍:

  在CPython解释器中,同一个进程下开启的多线程,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执行,无法利用多核优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GIL并不是Python的特性,它是在实现python解释器(CPython)时所引入的一个概念;python完全可以不依赖于GIL。

2.GIL介绍:

  GIL本质就是一把互斥锁,既然是互斥锁,所有互斥锁的本质都是一样,都是将并发运行变成串行,以此来控制同一时间内共享数据只能被一个任务所修改,进而保证数据安全。其实GIL就是对解释器的一种保护手段

  所以GIL本质是python用来解决多线程之间的数据的完整性和状态的同步问题,限制了同一个进程中只有一个线程能进入python解释器。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保护不同的数据的安全,就应该加不同的锁;比如保护解释器内部使用的是GIL,保护用户数据就是Lock

  要想了解GIL,首先确定一点:每次执行python程序,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进程。例如python test.py,python aaa.py,python bbb.py会产生3个不同的python进程。

'''
#验证python test.py只会产生一个进程
#test.py内容
import os,time
print(os.getpid())
time.sleep(1000)
'''
python3 test.py 
#在windows下
tasklist |findstr python
#在linux下
ps aux |grep python
验证python test.py只会产生一个进程

  在一个python的 进程内,不仅有test.py的主线程或者由该主线程开启的其他线程,还有解释器开启的垃圾回收等解释器级别的线程,总之,所有线程都运行在这一个进程内,这是毫无疑问的;

#1 所有数据都是共享的,这其中,代码作为一种数据也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test.py的所有代码以及Cpython解释器的所有代码)
例如:test.py定义一个函数work(代码内容如下图),在进程内所有线程都能访问到work的代码,于是我们可以开启三个线程然后target都指向该代码,能访问到意味着就是可以执行。

#2 所有线程的任务,都需要将任务的代码当做参数传给解释器的代码去执行,即所有的线程要想运行自己的任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能够访问到解释器的代码。

  综上:

  如果多个线程的target=work,那么执行流程是

  多个线程先访问到解释器的代码,即拿到执行权限,然后将target的代码交给解释器的代码去执行

  解释器的代码是所有线程共享的,所以垃圾回收线程也可能访问到解释器的代码而去执行,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数据100,可能线程1执行x=100的同时,而垃圾回收执行的是回收100的操作,解决这种问题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就是加锁处理,如下图的GIL,保证python解释器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任务的代码

  python并发编程--多线程2_第1张图片

3.GIL与Lock

  GIL保护的是解释器级的数据,保护用户自己的数据则需要自己加锁处理,如下图:

  python并发编程--多线程2_第2张图片

4.GIL与多线程

  有了GIL的存在,同一时刻同一进程中只有一个线程被调度;

  也就是说在CPython中:进程可以利用多核,但开销大;而多线程开销小,却不能利用多核优势。

  是不是CPython没啥用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几个点上达成一致:

#1. cpu到底是用来做计算的,还是用来做I/O的?

#2. 多cpu,意味着可以有多个核并行完成计算,所以多核提升的是计算性能

#3. 每个cpu一旦遇到I/O阻塞,仍然需要等待,所以多核对I/O操作没什么用处 

  比如:

  一个工人相当于cpu,此时计算相当于工人在干活,I/O阻塞相当于为工人干活提供所需原材料的过程,工人干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原材料了,则工人干活的过程需要停止,直到等待原材料的到来。

  如果你的工厂干的大多数任务都要有准备原材料的过程(I/O密集型),那么你有再多的工人,意义也不大,还不如一个人,在等材料的过程中让工人去干别的活,

  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工厂原材料都齐全,那当然是工人越多,效率越高

  结论:

  对计算来说,cpu越多越好,但是对于I/O来说,再多的cpu也没用;

  当然对运行一个程序来说,随着cpu的增多执行效率肯定会有所提高(不管提高幅度多大,总会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一个程序基本上不会是纯计算或者纯I/O,所以我们只能相对的去看一个程序到底是计算密集型还是I/O密集型,从而进一步分析python的多线程到底有无用武之地。

#分析:
我们有四个任务需要处理,处理方式肯定是要玩出并发的效果,解决方案可以是:
方案一:开启四个进程
方案二:一个进程下,开启四个线程

#单核情况下,分析结果: 
  如果四个任务是计算密集型,没有多核来并行计算,方案一徒增了创建进程的开销,方案二胜
  如果四个任务是I/O密集型,方案一创建进程的开销大,且进程的切换速度远不如线程,方案二胜

#多核情况下,分析结果:
  如果四个任务是计算密集型,多核意味着并行计算,在python中一个进程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执行用不上多核,方案一胜
  如果四个任务是I/O密集型,再多的核也解决不了I/O问题,方案二胜

 
#结论:现在的计算机基本上都是多核,python对于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开多线程的效率并不能带来多大性能上的提升,甚至不如串行(没有大量切换),但是,对于IO密集型的任务效率还是有显著提升的。
分析

5.多线程性能测试: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os,time
def work():
    res=0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res*=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
    print(os.cpu_count()) #本机为4核
    start=time.time()
    for i in range(4):
        p=Process(target=work) #耗时5s多
        p=Thread(target=work) #耗时18s多
        l.append(p)
        p.start()
    for p in l:
        p.join()
    stop=time.time()
    print('run time is %s' %(stop-start))
计算密集型:多进程效率高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os,time
def work():
    time.sleep(2)
    print('===>')

if __name__ == '__main__':
    l=[]
    print(os.cpu_count()) #本机为4核
    start=time.time()
    for i in range(400):
        # p=Process(target=work) #耗时12s多,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创建进程上
        p=Thread(target=work) #耗时2s多
        l.append(p)
        p.start()
    for p in l:
        p.join()
    stop=time.time()
    print('run time is %s' %(stop-start))
I/O密集型:多线程效率高

6.应用场景:

  多线程用于IO密集型,如socket,爬虫,web;

  多进程用于计算密集型,如金融分析

7.思考一下,为什么CPython中要有这个锁呢?而不用其他方法来解决共享数据安全问题呢?

  Python语言的创始人在开发这门语言时,目的快速把语言开发出来,如果加上GIL锁(C语言加锁),切换时按照100条字节指令来进行线程间的切换。

 六、同步锁/原始锁(Lock)

  先看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个需要注意的点:
#1.线程抢的是GIL锁,GIL锁相当于执行权限,拿到执行权限后才能拿到互斥锁Lock,其他线程也可以抢到GIL,但如果发现Lock仍然没有被释放则阻塞,即便是拿到执行权限GIL也要立刻交出来

#2.join是等待所有,即整体串行,而锁只是锁住修改共享数据的部分,即部分串行,要想保证数据安全的根本原理在于让并发变成串行,join与互斥锁都可以实现,毫无疑问,互斥锁的部分串行效率要更高

#3. 一定要看本小节最后的GIL与互斥锁的经典分析

  GIL VS Lock:

  机智的同学可能会问到这个问题,就是既然你之前说过了,Python已经有一个GIL来保证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线程来执行了,为什么这里还需要lock? 

  首先我们需要达成共识: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共享的数据,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线程来修改共享的数据

  然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护不同的数据就应该加不同的锁。

  最后,问题就很明朗了,GIL 与Lock是两把锁,保护的数据不一样,前者是解释器级别的(当然保护的就是解释器级别的数据,比如垃圾回收的数据),后者是保护用户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的数据,很明显GIL不负责这件事,只能用户自定义加锁处理,即Lock

  过程分析:所有线程抢的是GIL锁,或者说所有线程抢的是执行权限

  线程1抢到GIL锁,拿到执行权限,开始执行,然后加了一把Lock,还没有执行完毕,即线程1还未释放Lock,有可能线程2抢到GIL锁,开始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Lock还没有被线程1释放,于是线程2进入阻塞,被夺走执行权限,有可能线程1拿到GIL,然后正常执行到释放Lock。。。这就导致了串行运行的效果。

  既然是串行,那我们执行

  t1.start()

  t1.join

  t2.start()

  t2.join()

  这也是串行执行啊,为何还要加Lock呢,需知join是等待t1所有的代码执行完,相当于锁住了t1的所有代码,而Lock只是锁住一部分操作共享数据的代码。

因为Python解释器帮你自动定期进行内存回收,你可以理解为python解释器里有一个独立的线程,每过一段时间它起wake up做一次全局轮询看看哪些内存数据是可以被清空的,此时你自己的程序 里的线程和 py解释器自己的线程是并发运行的,假设你的线程删除了一个变量,py解释器的垃圾回收线程在清空这个变量的过程中的clearing时刻,可能一个其它线程正好又重新给这个还没来及得清空的内存空间赋值了,结果就有可能新赋值的数据被删除了,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python解释器简单粗暴的加了锁,即当一个线程运行时,其它人都不能动,这样就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Python早期版本的遗留问题。 
详细说明,为什么要加GIL锁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os,time
def work():
    global n
    temp=n
    time.sleep(0.1)
    n=temp-1
if __name__ == '__main__':
    n=100
    l=[]
    for i in range(100):
        p=Thread(target=work)
        l.append(p)
        p.start()
    for p in l:
        p.join()

    print(n) #结果可能为99

  锁通常被用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同步访问。为每一个共享资源创建一个Lock对象,当你需要访问该资源时,调用acquire方法来获取锁对象(如果其它线程已经获得了该锁,则当前线程需等待其被释放),待资源访问完后,再调用release方法释放锁

 

import threading

R=threading.Lock()

R.acquire()    #获得同步锁
'''
对公共数据的操作
'''
R.release()    #释放同步锁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Lock
import os,time
def work():
    global n
    lock.acquire()
    temp=n
    time.sleep(0.1)
    n=temp-1
    lock.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lock=Lock()
    n=100
    l=[]
    for i in range(100):
        p=Thread(target=work)
        l.append(p)
        p.start()
    for p in l:
        p.join()

    print(n) #结果肯定为0,由原来的并发执行变成串行,牺牲了执行效率保证了数据安全
使用同步锁,锁住共享数据
分析:
  #1.100个线程去抢GIL锁,即抢执行权限
     #2. 肯定有一个线程先抢到GIL(暂且称为线程1),然后开始执行,一旦执行就会拿到lock.acquire()
     #3. 极有可能线程1还未运行完毕,就有另外一个线程2抢到GIL,然后开始运行,但线程2发现互斥锁lock还未被线程1释放,于是阻塞,被迫交出执行权限,即释放GIL
    #4.直到线程1重新抢到GIL,开始从上次暂停的位置继续执行,直到正常释放互斥锁lock,然后其他的线程再重复2 3 4的过程
GIL锁与互斥锁综合分析(重点!!!)
#不加锁:并发执行,速度快,数据不安全
from threading import current_thread,Thread,Lock
import os,time
def task():
    global n
    print('%s is running' %current_thread().getName())
    temp=n
    time.sleep(0.5)
    n=temp-1


if __name__ == '__main__':
    n=100
    lock=Lock()
    threads=[]
    start_time=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0):
        t=Thread(target=task)
        threads.append(t)
        t.start()
    for t in threads:
        t.join()

    stop_time=time.time()
    print('主:%s n:%s' %(stop_time-start_time,n))

'''
Thread-1 is running
Thread-2 is running
......
Thread-100 is running
主:0.5216062068939209 n:99
'''


#不加锁:未加锁部分并发执行,加锁部分串行执行,速度慢,数据安全
from threading import current_thread,Thread,Lock
import os,time
def task():
    #未加锁的代码并发运行
    time.sleep(3)
    print('%s start to run' %current_thread().getName())
    global n
    #加锁的代码串行运行
    lock.acquire()
    temp=n
    time.sleep(0.5)
    n=temp-1
    lock.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n=100
    lock=Lock()
    threads=[]
    start_time=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0):
        t=Thread(target=task)
        threads.append(t)
        t.start()
    for t in threads:
        t.join()
    stop_time=time.time()
    print('主:%s n:%s' %(stop_time-start_time,n))

'''
Thread-1 is running
Thread-2 is running
......
Thread-100 is running
主:53.294203758239746 n:0
'''

#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既然加锁会让运行变成串行,那么我在start之后立即使用join,就不用加锁了啊,也是串行的效果啊
#没错:在start之后立刻使用jion,肯定会将100个任务的执行变成串行,毫无疑问,最终n的结果也肯定是0,是安全的,但问题是
#start后立即join:任务内的所有代码都是串行执行的,而加锁,只是加锁的部分即修改共享数据的部分是串行的
#单从保证数据安全方面,二者都可以实现,但很明显是加锁的效率更高.
from threading import current_thread,Thread,Lock
import os,time
def task():
    time.sleep(3)
    print('%s start to run' %current_thread().getName())
    global n
    temp=n
    time.sleep(0.5)
    n=temp-1


if __name__ == '__main__':
    n=100
    lock=Lock()
    start_time=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0):
        t=Thread(target=task)
        t.start()
        t.join()
    stop_time=time.time()
    print('主:%s n:%s' %(stop_time-start_time,n))

'''
Thread-1 start to run
Thread-2 start to run
......
Thread-100 start to run
主:350.6937336921692 n:0 #耗时是多么的恐怖
'''
互斥锁与join的区别(重点!!!)

我们再来针对此Lock方法来谈谈:

  原始锁有“锁定”和“解锁”两种状态。它是在解锁状态下创建的。

  有两个基本的方法:acquire()  和  release()。

  当状态解锁时,acquire()将状态更改为锁定并立即返回;当状态被锁定时,acquire()阻塞直到release()另一个线程中的调用将其更改为解锁,然后该acquire()调用将其重置为已锁定并返回。该release()方法只应在锁定状态下调用; 它将状态更改为已解锁并立即返回。如果尝试释放未锁定的锁, RuntimeError则会引发a

  锁还支持上下文管理协议;

  当解锁时,由哪个等待线程继续进行并没有定义。谁获得GIL谁进行。

import threading,time
li = []
lock = threading.Lock()
def func(arg):
    print("等待吧")
    lock.acquire()
    li.append(arg)
    time.sleep(0.01)
    m = li[-1]
    print(arg,m)
    lock.release()

for i in range(10):
    th =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h.start()
--------------------- 打印结果 --------------------------------------------
E:\python\venv\Scripts\python3.exe E:/python/作业/day33/张鋆康.py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实例

七、同步锁中会出现的死锁现象以及递归锁(RLock)

  所谓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或线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线程称为死锁线程,如下就是死锁: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Lock
import time
mutexA=Lock()
mutexB=Lock()

class MyThread(Thread):
    def run(self):
        self.func1()
        self.func2()
    def func1(self):
        mutexA.acquire()
        print('\033[41m%s 拿到A锁\033[0m' %self.name)

        mutexB.acquire()
        print('\033[42m%s 拿到B锁\033[0m' %self.name)
        mutexB.release()

        mutexA.release()

    def func2(self):
        mutexB.acquire()
        print('\033[43m%s 拿到B锁\033[0m' %self.name)
        time.sleep(2)

        mutexA.acquire()
        print('\033[44m%s 拿到A锁\033[0m' %self.name)
        mutexA.release()

        mutexB.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10):
        t=MyThread()
        t.start()

'''
Thread-1 拿到A锁
Thread-1 拿到B锁
Thread-1 拿到B锁
Thread-2 拿到A锁
然后就卡住,死锁了
'''
死锁例子

 

  解决方法:就是使用递归锁(RLock),在python中为了支持同一线程中多次请求同一资源,python提供了可重入锁RLock。

  这个RLock内部维护着一个Lock和一个counter变量,counter记录了acquire的次数,从而使得资源可以被多次require。直到一个线程所有的acquire都被release,其他的线程才能获得资源。上面的例子如果使用RLock代替Lock,则不会发生死锁:

mutexA=mutexB=threading.RLock() #一个线程拿到锁,counter加1,该线程内又碰到加锁的情况,则counter继续加1,这期间所有其他线程都只能等待,等待该线程释放所有锁,即counter递减到0为止
import threading,time
li = []
lock = threading.RLock()
def func(arg):
    print("等待吧")
    lock.acquire()
    lock.acquire()
    
    li.append(arg)
    time.sleep(0.01)
    m = li[-1]
    print(arg,m)
    
    lock.release()
    lock.release()

for i in range(10):
    th =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h.start()

------------------- 打印输出  ------------------------------------------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等待吧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重入锁(RLock)实例

 

八、信号量(Semaphore)

  Semaphore管理一个内置的计数器,每当调用acquire()时内置计数器-1;

  调用release() 时内置计数器+1;

  计数器不能小于0;当计数器为0时,acquire()将阻塞线程直到其他线程调用release()。

  实例:(同时只有5个线程可以获得semaphore,即可以限制最大连接数为5):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Semaphore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 def func():
#     if sm.acquire():
#         print (threading.currentThread().getName() + ' get semaphore')
#         time.sleep(2)
#         sm.release()
def func():
    sm.acquire()
    print('%s get sm'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time.sleep(3)
    sm.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m=Semaphore(5)
    for i in range(23):
        t=Thread(target=func)
        t.start()
例子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lock = threading.BoundedSemaphore(3)
def func(arg):
    lock.acquire()
    print(arg)
    time.sleep(1)
    lock.release()


for i in range(2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例子

  与进程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进程池Pool(4),最大只能产生4个进程,而且从头到尾都只是这四个进程,不会产生新的,而信号量是产生一堆线程/进程。

  互斥锁与信号量推荐博客:http://url.cn/5DMsS9r

九、Event

  线程的一个关键特性是每个线程都是独立运行且状态不可预测。如果程序中的其 他线程需要通过判断某个线程的状态来确定自己下一步的操作,这时线程同步问题就会变得非常棘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使用threading库中的Event对象。 对象包含一个可由线程设置的信号标志,它允许线程等待某些事件的发生。在 初始情况下,Event对象中的信号标志被设置为假。如果有线程等待一个Event对象, 而这个Event对象的标志为假,那么这个线程将会被一直阻塞直至该标志为真。一个线程如果将一个Event对象的信号标志设置为真,它将唤醒所有等待这个Event对象的线程。如果一个线程等待一个已经被设置为真的Event对象,那么它将忽略这个事件, 继续执行

event.isSet():返回event的状态值;

event.wait():如果 event.isSet()==False将阻塞线程;

event.set(): 设置event的状态值为True,所有阻塞池的线程激活进入就绪状态, 等待操作系统调度;

event.clear():恢复event的状态值为False。

  python并发编程--多线程2_第3张图片

  例如,有多个工作线程尝试链接MySQL,我们想要在链接前确保MySQL服务正常才让那些工作线程去连接MySQL服务器,如果连接不成功,都会去尝试重新连接。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threading.Event机制来协调各个工作线程的连接操作.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Event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random
def conn_mysql():
    count=1
    while not event.is_set():
        if count > 3:
            raise TimeoutError('链接超时')
        print('<%s>第%s次尝试链接'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count))
        event.wait(0.5)
        count+=1
    print('<%s>链接成功'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def check_mysql():
    print('\033[45m[%s]正在检查mysql\033[0m'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time.sleep(random.randint(2,4))
    event.set()
if __name__ == '__main__':
    event=Event()
    conn1=Thread(target=conn_mysql)
    conn2=Thread(target=conn_mysql)
    check=Thread(target=check_mysql)

    conn1.start()
    conn2.start()
    check.start()
例子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lock = threading.Event()


def func(arg):
    print('线程来了')
    lock.wait() # 加锁:红灯
    print(arg)


for i in range(1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input(">>>>")
lock.set() # 绿灯


lock.clear() # 再次变红灯

for i in range(1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input(">>>>")
lock.set()

------------------------ 打印结果  -------------------------------------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1
2
3
6
7
0
1
4
5
8
9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线程来了
>>>>2
3
7
0
1
2
4
5
6
8
9
Event

 

十、条件Condition

  使得线程等待,只有满足某条件时,才释放n个线程;

import threading
 
def run(n):
    con.acquire()
    con.wait()
    print("run the thread: %s" %n)
    con.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con = threading.Condition()
    for i in range(1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 args=(i,))
        t.start()
 
    while True:
        inp = input('>>>')
        if inp == 'q':
            break
        con.acquire()
        con.notify(int(inp))
        con.release()
例子
def condition_func():

    ret = False
    inp = input('>>>')
    if inp == '1':
        ret = True

    return ret


def run(n):
    con.acquire()
    con.wait_for(condition_func)
    print("run the thread: %s" %n)
    con.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con = threading.Condition()
    for i in range(1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 args=(i,))
        t.start()
例子1

十一、定时器对象(Timer)

  说明:表示应该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运行的操作,是一个计时器,

def hello():
    print("hello, world")

t = Timer(30.0, hello)
t.start()  # after 30 seconds, "hello, world" will be printed
Timer例子

  cancel():停止计时器,取消执行计时器的操纵。这只有在计时器仍处于等待阶段时才有效。

十二、threading.local 局部数据

  背景:

  考虑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我们可能会调用很多函数,每个函数都需要很多局部变量,这时候用传递参数的方法会很不友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直观的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全局字典,保存进程 ID 到该进程局部变量的映射关系,运行中的线程可以根据自己的 ID 来获取本身拥有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函数调用中传递参数。

  保存一个全局字典,然后将线程标识符作为key,相应线程的局部数据作为 value,这种做法并不完美。首先,每个函数在需要线程局部数据时,都需要先取得自己的线程ID,略显繁琐。更糟糕的是,这里并没有真正做到线程之间数据的隔离,因为每个线程都可以读取到全局的字典,每个线程都可以对字典内容进行更改。

  为了更好解决这个问题,python 线程库实现了 ThreadLocal 变量(很多语言都有类似的实现,比如Java)。ThreadLocal 真正做到了线程之间的数据隔离,并且使用时不需要手动获取自己的线程 ID。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v = threading.local()

def func(arg):
    # 内部会为当前线程创建一个空间用于存储:phone=自己的值
    v.phone = arg
    time.sleep(2)
    print(v.phone,arg) # 去当前线程自己空间取值

for i in range(1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例子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DATA_DICT = {}

def func(arg):
    ident = threading.get_ident()
    DATA_DICT[ident] = arg
    time.sleep(1)
    print(DATA_DICT[ident],arg)


for i in range(1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Threading.local原理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INFO = {}
class Local(object):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ident = threading.get_ident()
        return INFO[ident][item]

    def __setattr__(self, key, value):
        ident = threading.get_ident()
        if ident in INFO:
            INFO[ident][key] = value
        else:
            INFO[ident] = {key:value}

obj = Local()

def func(arg):
    obj.phone = arg # 调用对象的 __setattr__方法(“phone”,1)
    time.sleep(2)
    print(obj.phone,arg)


for i in range(10):
    t =threading.Thread(target=func,args=(i,))
    t.start()
threading.local原理

 

十三、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背景:

  目前的大多数网络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必须处理数目巨大的连接请求,但处理时间却相对较短。 

  传统多线程方案中我们采用的服务器模型则是一旦接受到请求之后,即创建一个新的线程,由该线程执行任务。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退出,这就是是“即时创建, 即时销毁”的策略。尽管与创建进程相比,创建线程的时间已经大大的缩短,但是如果提交给线程的任务是执行时间较短,而且执行次数极其频繁,那么服务器将处于不停的创建线程,销毁线程的状态。

  我们将传统方案中的线程执行过程分为三个过程:T1、T2、T3:
  T1:线程创建时间 
  T2:线程执行时间,包括线程的同步等时间 
  T3:线程销毁时间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线程本身的开销所占的比例为(T1+T3) / (T1+T2+T3)。如果线程执行的时间很短的话,这比开销可能占到20%-50%左右。如果任务执行时间很频繁的话,这笔开销将是不可忽略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编写自己的线程池/进程池,以空间换时间。但从Python3.2开始,标准库为我们提供了concurrent.futures模块,它提供了ThreadPoolExecutor和ProcessPoolExecutor两个类,实现了对threading和multiprocessing的进一步抽象,对编写线程池/进程池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concurrent.futures模块的基础是Exectuor,Executor是一个抽象类,它不能被直接使用。但是它提供的两个子类ThreadPoolExecutorProcessPoolExecutor却是非常有用,顾名思义两者分别被用来创建线程池和进程池的代码。我们可以将相应的tasks直接放入线程池/进程池,不需要维护Queue来操心死锁的问题,线程池/进程池会自动帮我们调度。

  uture这个概念相信有java和nodejs下编程经验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在未来完成的操作,这是异步编程的基础,传统编程模式下比如我们操作queue.get的时候,在等待返回结果之前会产生阻塞,cpu不能让出来做其他事情,而Future的引入帮助我们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可以完成其他的操作。

1. concurrent.futures.Executor

  说明:这是一个抽象类,提供异步执行调用的方法,它不应该直接使用,而是通过具体的子类来使用;

  submitfn* args** kwargs 

  将可调用的fn调度为执行, 并返回表示可调用执行的对象。fn(*args **kwargs)Future

with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1) as executor:
    future = executor.submit(pow, 323, 1235)
    print(future.result())

2. ThreadPoolExecutor

  说明:ThreadPoolExecutor是一个Executor子类,它使用一个线程池来异步执行调用。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time

def task(a1,a2):
    time.sleep(2)
    print(a1,a2)

# 创建了一个线程池(最多5个线程)
pool = ThreadPoolExecutor(5)

for i in range(40):
    # 去线程池中申请一个线程,让线程执行task函数。
    pool.submit(task,i,8)

十四、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1.概念引入:

  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缺少某些生活用品时,我们都会去超市进行购买,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超市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自己是消费者,确实如此,那么既然我们是消费者,又是谁替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当然是超市的各大供货商,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我们的生产者。如此一来,生产者有了,消费者也有了,那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超市又该作何理解呢?诚然,它本身是作为一座交易场所而诞生。

  将上述场景例比到我们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幕:代码的某个模块负责生产数据(供货商),而生产出来的数据却不得不交给另一模块(消费者)来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之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类似上述超市的东西来存储数据(超市),这就抽象除了我们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其中,产生数据的模块,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就称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就叫做缓冲区。

  三者之间的结构图:

  python并发编程--多线程2_第4张图片

  为了方便理解,再列举一个寄信的例子:

    你把信写好——相当于生产者制造数据 ;

    你把信放入邮筒——相当于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 

    邮递员把信从邮筒取出——相当于消费者把数据取出缓冲区

    邮递员把信拿去邮局做相应的处理——相当于消费者处理数据

2.为什么要使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归根结底来说,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容器来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强耦合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之间不直接通讯,而通过阻塞队列来进行通讯,所以生产者生产完数据之后不用等待消费者处理,直接扔给阻塞队列,消费者不找生产者要数据,而是直接从阻塞队列里取,阻塞队列就相当于一个缓冲区,平衡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处理能力。这个阻塞队列就是用来给生产者和消费者解耦的。

  在线程世界里,生产者就是生产数据的线程,消费者就是消费数据的线程。在多线程开发当中,如果生产者处理速度很快,而消费者处理速度很慢,那么生产者就必须等待消费者处理完,才能继续生产数据。同样的道理,如果消费者的处理能力大于生产者,那么消费者就必须等待生产者。为了解决这种生产消费能力不均衡的问题,所以便有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式。

3.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优点

  1)解耦,即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依赖关系。

  例如上述写信的例子,如果不使用邮筒(也就是缓区),你必须得把信直接交给邮递员。有同学会说,直接给邮递员不是挺简单的嘛?其实不简单,你必须得认识谁是邮递员,才能把信给他(光凭身上穿的制服,万一有人假冒,就惨了 )。这就产生和你和邮递员之间的依赖(相当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强耦合)。万一哪天邮递员换人了,你还要重新认识一下(相当于消费者变化导致修改生产者代码)。而邮筒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你依赖它的成本就比较低(相当于和缓冲区之间的弱耦合)。

  2)支持并发,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并发主体,互不干扰的运行;

  从寄信的例子来看。如果没有邮筒,你得拿着信傻站在路口等邮递员过来收(相当于生产者阻塞);又或者邮递员得挨家挨户问,谁要寄信(相当于消费者轮询)。不管是哪种方法,效率都比较低。

  3)支持忙闲不均,如果制造数据的速度时快时慢,缓冲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缓冲。当数据制造快的时候,消费者来不及处理,未处理的数据可以暂时存在缓冲区中。等生产者的制造速度慢下来,消费者再慢慢处理掉。 

  为了充分复用,我们再拿寄信的例子来说事。假设邮递员一次只能带走1000封信。万一某次碰上情人节(也可能是圣诞节)送贺卡,需要寄出去的信超过1000封,这时候邮筒这个缓冲区就派上用场了。邮递员把来不及带走的信暂存在邮筒中,等下次过来时再拿走。

4.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记忆原则

  三二一原则:三种关系、两个角色、一个场所 

  三种关系: 
  1生产者与生产者(互斥) 
  2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步与互斥) 
  3消费者与消费者(互斥) 
  两个角色: 
  1生产者 
  2消费者 
  一个场所: 
  1缓冲区

5.队列缓冲区

  队列:就是消息在缓冲区是先进先出

  栈:就是消息在缓冲区先进后出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缓冲区就是队列。即数据先进先出。

import time
import queue
import threading
q = queue.Queue() # 线程安全

def producer(id):
    """
    生产者
    :return:
    """
    while True:
        time.sleep(2)
        q.put('包子')
        print('厨师%s 生产了一个包子' %id )

for i in range(1,4):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producer,args=(i,))
    t.start()


def consumer(id):
    """
    消费者
    :return:
    """
    while True:
        time.sleep(1)
        v1 = q.get()
        print('顾客 %s 吃了一个包子' % id)

for i in range(1,3):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consumer,args=(i,))
    t.start()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例子

 十五、队列queue

  queue队列:使用import queue,用法与进程Queue一样;

  class queue.Queue(maxsize=0)    #先进先出

import queue

q=queue.Queue()
q.put('first')
q.put('second')
q.put('third')

print(q.get())
print(q.get())
print(q.get())
'''
结果(先进先出):
first
second
third
'''
queue.Queue

  class queue.LifoQueue(maxsize=0)     #last in fisrt out ,后进先出

import queue

q=queue.LifoQueue()
q.put('first')
q.put('second')
q.put('third')

print(q.get())
print(q.get())
print(q.get())
'''
结果(后进先出):
third
second
first
'''
queue.LifoQueue

  class queue.PriorityQueue(maxsize=0) #存储数据时可设置优先级的队列

import queue

q=queue.PriorityQueue()
#put进入一个元组,元组的第一个元素是优先级(通常是数字,也可以是非数字之间的比较),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
q.put((20,'a'))
q.put((10,'b'))
q.put((30,'c'))

print(q.get())
print(q.get())
print(q.get())
'''
结果(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优先级高的优先出队):
(10, 'b')
(20, 'a')
(30, 'c')
'''
设置优先级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zhangjunkang/p/9623439.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java,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