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

人工智能的主体是人,人

作为生物,「保障生存」则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必要前提。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睡觉、穿衣、吃饭等行为。这些行为必需进行,且不能删去,其时间亦难以减少,加上婚嫁丧娶等无法避免的社会活动的共同作用,就会导致人的工作时间受到压缩。

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_第1张图片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第二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要览编译统计发现: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墨西哥工作时间为594分钟(9.9小时)。用这个数据来算一下工作时间占一天时间的比例,也才达到41.25%,也就是说人类一天24小时用于工作的仅占四成左右,连一半都不到。

而人工智能,只要「插上电」,除去必要的检修维护的时间,几乎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工作。工作时间远超人类工作时长。

人工智能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单日的工作时长,还在于工作周期长。

人必有生老病死,身体机能和大脑运转的能力都会在某个时间点进入下降趋势,最终会到达不适宜继续工作的状态。再加上不可控的事件,各类天灾人祸的发生也会造成人类失去工作的能力,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宏观来看,人工智能的「工作周期」也优于人工。

人类工作的一个特点便是:难以甚至无法在极端的工作环境内工作。

仍是为了保证「生存」的需求,人类必须在能保证其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工作环境内进行工作。但一些行业却难以保证这样的条件。

比如资源开采行业。这是全球发展进步都必须发展的行业,但资源开采,往往是非常艰难的。无论是近海能源、核能、空间和还是深层采矿,其工作环境都有限而且危险。

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_第2张图片

随着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这类工种的招聘也许会越来越难。员工数量与待开采资源的极不成比,如何是好?

人工智能设备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用特定的原料进行制作,加上合适的人工智能系统,从而替代特种员工进行操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除去「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例如搬砖、建筑以外,其他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于「对于不同问题的分析处理」。

这就意味着工作时员工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获取,并储存,必要时还要调用脑中已有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比较,经大脑运转之后,最终输出为解决方案。

这一个过程中运用到的则是员工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能力,记忆力以及大脑运算能力。

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_第3张图片

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存在遗忘曲线,在学习之后会立即发生「遗忘」,且这种「遗忘」是持续进行的,这就造成了人类的记忆需要进行不断地「复习」,从而导致在工作时人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储存信息。相较而言,人工智能就不需要「复习」这一个过程,大大缩短了信息储存的时间。

在人的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输速度为3~4m/s,而人工智能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速度可达300KKm/s,人工智能系统内信息传递速度远超人脑,即人工智能系统运算能力远强于人工。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上,人工智能可能会比人工更「精准有效」。

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_第4张图片

「人工解决问题」必定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脑非机器,其掌控的不只是记忆和运算,还包括认知、感受、情绪、心理等多种能力。在面对不同的外界环境和多样的个人素质时,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多种多样。

加上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三观,无法保证所有人都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目的而进行工作的。非正常的三观,面对工作时,也许会作出非法非道德的选择,继而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灭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工智能的特质便是理性、只遵循系统算法,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其本身也没有思维。千万别说那些科幻电影里的想要毁灭人类的人工智能。那种人工智能属于「强人工智能」,人类社会现阶段的技术发展仍停留在「弱人工智能」,暂时无法突破两者之间的壁垒。

所以,不必担心。

人工智能比人工更「可靠」。

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_第5张图片

上文谈到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与生俱来,但要达到「可以工作」的水平,仍需要进行长期系统地培养与教育。人需要时间来成熟自己,从生理到心理到能力。

人工智能设备的培养就显得快得多了,以机器的形态,导入具有大量数据支持的人工智能系统,不用多久这个设备的能力就已经达到可以正常工作的水平。

人工智能比人工「培养周期更短」。

最后,人工智能比人工更「省钱」。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每年都要给员工发工资,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笔支出将越来越大。而人工智能设备除了最开始购入的费用,加上偶尔的维护修整,或系统升级的费用,后期几乎不用再继续投入。

相较每年都要支出的员工维护费用,人工智能设备会更加「省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学堂,人“被人工智能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