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 Guan读-人格心理学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特质流派-1

1. 特质流派读起来明显费劲。大概归咎于我虚弱的理科技能,尤其对统计学几乎空白。但勉强形成一个印象:特质流派(包括流行的“大五”人格),是基于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一个基本常识是,统计学结论,对预测个体的具体行为没有实际意义。

单独提到,是因为人们日常使用人格量表的方式和目的,恰恰与之相悖。

碰到感情问题、职业生涯困扰时,总想说我做个人格测试吧,看适合什么工作、适合跟怎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来指引人生。要么在网上搜一个就做,严肃些的「16型」「MMPI」。

——可以说无用又滥用。

「滥用」也是对特质流派主要批评之一,过度依赖测试得分,去做出重要的诊断决定/人生决定/审判决定,未免太轻率了。

2. 过分夸大特质测量对个体的作用,也就是过分夸大了人格特质对行为的作用

人的行为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特质」和「情境」。简单来说,同样情境下,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个人特质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情境)。

所以,不能仅凭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如何,就断定Ta会做出/应当做出何种行为。

3. “大五”人格在当下被广泛应用(前阵知乎的人格测试就是),因为从不同的人格资料的研究当中,都得出了相似的五个基本维度,互有印证,被认为可信度较高。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人格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因为分类学另一个常备陷阱是,容易「标签化」或「污名化」。

例如:一个在攻击性特质上测量指数较高的人,只能推测出在某些情景下,这类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攻击他人,并不意味着Ta必然攻击了他人——可人们往往不会这么区分,更倾向于直接安上罪名。

4. 特质学派感兴趣的是,某个范围内的群体会有什么样典型的行为表现,并不去预测个体的具体行动——这与精神分析截然相反,精神分析总是试图理解某个人的行为。

所以特质流派也只提供理论的指导,给出改变的可能方向,本身并不做治疗。

5. 绝非贬低人格测试,而是需要有合理期待和正确打开方式。基于统计学方式得出的结论,就需要在统计学层面来应用。

比如:「尽责性」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那么公司录用时一直选择尽责性得分高的候选人,长期而言,一定能看到用人成功率高于凭直觉做判断的公司。
但是这个方式 并不保证录用的每个人都好用,所以领导者不应该因为选用个别人失误,就否认量表的价值。

6. 量表用于心理学临床,可以辅助咨询师快速了解个案的概况,以便作出一些方向性的猜想,再通过与个案的晤谈,进行验证或者修正,让工作更具有方向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6 Guan读-人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