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3
2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信息管理(PIM)的关系是什么 3
3 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是什么 3
4 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3
5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有哪些 4
6 通过创作进行内化与固化——写作 4
- 6.1 为什么要进行创作 4
- 6.2 写作的工具有哪些 4
7 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5
8 个人知识管理有哪些误区 5
- 8.1 误把PIM当做PKM,以收集为始,整理为终 5
- 8.2 抱着宁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心态收集整理知识 6
- 8.3 提取知识是终点吗? 6
- 8.4 我需要分享知识吗? 6
- 8.5 个人知识管理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 7
9 个人知识管理感悟 7
- 9.1 深度和广度 7
- 9.2 横向和纵向 7
- 9.3 粒度和复用 8
- 9.4 有为和无为 8
- 9.5 增量和迭代 8
- 9.6 目标和过程 9
- 9.7 工具和结果 9
- 9.8 路径和回溯 9
- 9.9 方法和模式 9
1 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2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信息管理(PIM)的关系是什么
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与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区别在于信息与知识。信息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未经过处理的输入,它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进入自己的视野,一天到晚我们接受到无数的信息,例如电视播的新闻,手机收到短信,邮箱收到的邮件。而知识就是提炼信息之后的结果,它是信息的精华部分,是经过归纳总结得来的。
3 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是什么
管理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4 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个人知识管理的层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 其一是从资料收集开始形成个人知识库
- 第二是根据自我的目标形成知识地图
- 其三是从知识到技能到方法论和模式不断的进行转换和升华。
5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有哪些
RSS阅读器
网页知识收集工具
知识存储工具
网盘
微信公众号
移动APP
6 通过创作进行内化与固化——写作
6.1 为什么要进行创作
任何知识管理工具和系统,如果走不到第三个层次则始终是停留在使用阶段,而无法真正过渡到创造阶段,(那么就达不到我们学习的目的)。
我们进行的知识管理应该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面,后面要做的就是通过自我知识的学习形成相关的经验,大家通过知识平台的讨论和固化,将我们的经验积累为相关的方法论和模式。
6.2 写作的工具有哪些
推荐了Markdown语法,该语法可用简单标记来实现简单的排版,使写作者专注于写作,降低排版的压力。
虽然网上很多文章都强调word是排版工具,Markdown语言更适合写作,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如果将Word的样式表能够做好,排版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7 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如何去学习?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先找到你最关心的专业和方向,根据这些专业方向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地图,然后在日后的工作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对知识结构的细节进行完善。如果把知识用一颗大树来比喻的话,就是确定了自我的目标和方向后先不要在某一个知识点上钻的太深,而是要尽快的完善整个树的树干,树干完了知识结构就出来的。后续的树叶不要想着一下全部搞清楚,等到具体实践和应用的时候再逐步完善。
8 个人知识管理有哪些误区
8.1 误把PIM当做PKM,以收集为始,整理为终
个人知识管理,又名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是一种个人收集,验证,存储,搜索,提取,分享知识的过程。PKM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叫做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区别如下有两点:
从对象而言,PKM面向的是知识工作者,而PIM面向非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即有创新需求的工作。
从过程而言,PIM只采用了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收集,存储,搜索的过程。
PIM只是PKM的子集。很多人使用知识管理软件很长时间,却只是停留在PIM的阶段。知识管理软件就像是一个收纳箱一样,收纳了他们收集的所有信息。而这些知识并没有像化学药剂一样产生连锁反应,所以其对收集者带来的帮助也不是特别明显了。
8.2 抱着宁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心态收集整理知识
切记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知识都是正确而有效的!应该自己决定应该选择什么,应该忽视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你就必须带着一个特定的态度来阅读–一个提出问题的态度。
阅读材料的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海绵式思维,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阅读者很仔细地阅读文章的每一句话,试图理解每一个问题,他会标记出关键字和关键性的句子,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采用淘金式思维的人会做什么呢?就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人一样,他也带着获取新知识的意愿来阅读,这是两者唯一的相似之处。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者观念。(参见《Ask the right question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收集整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鉴定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不过,我们很幸运,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学习Critical Thinking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方面的理解。
8.3 提取知识是终点吗?
当初收集知识的目的可能很单纯:为了更快地检索到在记忆中已经模糊的知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只有几千条数据,这是OK的。如果10万条?100万条呢?您还会这么自信吗?估计您会被存储在数据库的数据搞疯掉,因为即使采用关键字加标签的限制搜索返回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而您总是不停的添加标签,分类文档,累么?
我的建议是,提取关键性的知识,写文档总结知识,把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删除已经吸收掉的数据。
提取关键性知识并写文档总结知识点是PKM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关于写的好处,可以参见这里:《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把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很愉快地删除掉那些数据,或者存档起来。
8.4 我需要分享知识吗?
如果不懂得分享,知识永远只是你的,如果知识不能流动,就像地上的一滩水,面积永远只有这么大。流动的知识却能被注入更多的活力,也许您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也请不要小瞧“砖家”的威力,他们也许会提出一个问题,吓你一大跳!分享知识不只是分享,也完善了你的知识。
8.5 个人知识管理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因为你经常看到如下场景,大家都有相同的知识库,相同的素材,别人解决了问题而你没有。这里面真正的差距在于方法论和模式的积累,知识的入库和出库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背后更加重要的是每次动作在我脑海里面都积累下了重要的经验。
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次要的,关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寻找知识,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如何去加工和整合,去匹配知识。这些内容即真正是思考的过程。知识库是静态的,但是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动态的。
个人知识管理比单纯的时间管理重要,问题管理比个人知识管理重要,思维能力提升又比问题管理重要。最终思维能力提升了才是真正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
简单讲个人知识管理,不如讲凡事有记录,凡事有计划,凡事有执行,凡事有改进。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专注和坚持,带来的即是最大价值。
9 个人学习和知识管理之六忌
9.1 邯郸学步
学习和知识管理一样,学不好造成的代价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邯郸学步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要带着目标或问题去学习,否则漫无目的就会觉得这也不错那也挺好,没能根据自己的目标融合知识,反而造成知识相冲而经脉大乱,最终变成了四不象。
第二个启示就是学的过程中要思考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而且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了自己的思考,学习也一样,在学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用于否定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找到精要。
9.2 揠苗助长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定找到失败,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揠苗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到客观规律的问题,在找寻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不断尝试和探索。揠苗人为何不能先拿一颗苗来做做试验,或者拔少一点先看看效果呢?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到技能和经验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但我们又必须去尝试应用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及时的去思考和纠正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将知识转化为经验。
9.3 囫囵吞枣
这个成语最大的启示就是知识的粒度问题,粒度大了食之无味,粒度小了咀嚼又太费工夫。枣子应该咀嚼到的大小最好就是我们能够品尝出枣子味道的时候。这个大小对每个人可能都不相同,味觉器官灵敏的可以大点,不灵敏的可以小点,重点在自己的感受,自己受用。
出现囫囵吞枣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我们对知识的认识有问题,有时候误把别人已经转化后的经验错误的认为是知识。网上曾经有个冷笑话很值得大家反思,小明问母亲煎鱼的时候为何要切除掉头尾,母亲回答看到外婆煎鱼时候就这样做的,而当母亲问外婆的时候得到的答案确是当时条件不好,煎鱼的锅太小。如果没有小明的发问,估计这条假知识还可以一直在小明家族传播下去。
9.4 削足适履
你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外部的知识哪个先入为主了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当外部知识先入为主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我们削足适履的被动局面,即拿着别人的知识在纠正自己的想法,消极自己的好想法来迁就某一个权威的知识和原理。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一条知识可能适合他人,但并不一定适合你,即使现在适合你也不代表将来也适合你。学习和管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把他人的东西当做圣经,你只有拿着这些知识亲自实践和体验了才可能转化为你需要的圣经。
9.5 管中窥豹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只认识和观察了事物的局部就错误的去理解事物。囫囵吞枣强调的是我们只观察了事物而没有注意去品味事物的各种特征和要素,而管中窥豹则恰好相反,由于管子的存在,我们太注重观察事物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而你的主观臆断,时间,环境,他人影响都可能是这只有色的管子。
这个给个人知识管理有太多的启示,必须在对事物的总体和事物个体特征的学习中达到平衡。平衡的一个重点就是先通过知识地图和知识体系结构图建立知识的全貌,再各个击破的去深入研究。
9.6 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和管中窥豹有类似之处,即通过局部去观察和推断事物。但该成语给我们的更多启示则是你很可能把象全摸了个遍,你也不能真正理解大象真正的样子,其重点就是你无法去把摸到象的各个部分真正的组合起来。整理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如何无法去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将这些知识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那你具备的知识就无法真正发挥强大的作用。
10 个人知识管理感悟
10.1 深度和广度
根据沙堆模型,先积累一定的广度才能够向深度发展。
当在深度发展受阻的时候暂时忘掉深度,回溯后来继续积累广度。
知识间的关联依赖是重要的粘合剂
感觉使用沙堆模型来形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恰当。沙堆能够堆多高代表知识的深度,沙堆底面占的面积则代表知识的广度。
术业有专攻,真正能够代表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效益的是沙堆的高度即知识的深度。因此当我们要准备达到一个高度,首先要准备够一个知识的广度或者说沙堆的底面的基础。在一定的沙堆底面积下,沙堆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堆高了,这个时候必须首先要把沙堆的底面积扩大,即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当广度扩大后才能够在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朝高度发展。
有了广度后,即沙堆底面积累到一定面积后,就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广度朝深度转换,因为转换为深度才能够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效益。如果一味的追求广度将无法将价值最大化。
在学校学习阶段或未工作之前,重点是积累基础知识,铺开沙堆的底面积为广度做准备。因此学习积累的知识越多,视野越宽在工作后更容易比别人的沙堆堆的更高。在工作后,如果不再关注广度的积累,则走到一定高度就很难再向前迈进,这个时候必须回过头来拓展知识的广度。深度是目标,广度是基础,两者的关系必须要兼顾好
10.2 横向和纵向
要先建立知识体系积累,然后根据业务目标和问题来驱动进行横切。
知识管理必须是目标和问题确定的,知识最终目标仍然是创造价值。
从一个点切入,然后发展到线和面。先搭知识结构,再根据业务驱动来串联知识点。
10.3 粒度和复用
知识粒度太大的话是无法复用的。
在解决问题后要多思考,将解决问题方法和知识打散为可以后续复用的知识单元。
对于新问题,要在问题定义中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用可以复用的知识单元来匹配。
10.4 有为和无为
同样的高度,不同的心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
学习知识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过程
愉悦的过程带来美好的结果
10.5 增量和迭代
增量是堆砌,迭代是雕琢
学习过程是迭代过程,这样才能够看到学习的进步
知识体系结构体现迭代,自我评估必须迭代,时间管理需要迭代
10.6 目标和过程
渐修和顿悟,只有量变带来质变
由事入理还是由理入事
渐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
顿悟仅仅是开始,知道了某个道理并不代表能够应用道理创造价值,所以还是需要继续实践。
10.7 工具和结果
渡河弃筏和上岸拽筏,执指为月和弃指求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仅仅是加速器
不要沉迷于工具而迷失方向、
10.8 路径和回溯
不要过渡的依赖于搜索引擎,这样积累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问题解决后能否考虑下有多少路径和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具体如何更加场景不同来选择
10.9 方法和模式
方法论≠模式 => 知识≠经验
知识=>技能=>经验=>模式
模式 = 特定场景下问题的解决路径
形成模式唯有日积月累,要知道三月积累三年经验是很少人能够达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