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有效起来

我自认为读书不算太少,可读来读去,却并没有记住些什么,更别说吸收了。比如之前大热的《人类简史》,现在只隐约记得分析过资本主义能出人才的原因;又比如我大爱的《上帝掷骰子吗》,热情澎湃推荐给友人,但是自己却早已想不起波尔到底如何惊天动地过。还有装叉买来压根没看懂的书,能记住名字已是万幸,比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真是惭愧,愧对这么些好书。其实,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我也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过:

写感悟。像写日记一样,每晚都把当天阅读的想法写下来,初衷是很好的,可是阅读可以每天有,想法却可遇不可求,于是这项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决策,没坚持几天便偃旗息鼓了。

摘抄。每天抄,看到好的就抄。那时正在看《设计心理学》,初次接触设计,感觉作者所有观点都新颖实用,于是日日抄到手抽筋。很显然,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理所当然半途而废了——抄写真的很花时间。而且,即使摘抄过的内容,也没有如预期那样记住更多。

写笔记。在公众号折腾过一段时间,起初每周写一篇,后来两周、一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每读完每一本书,都要叨叨出一两千字,对于刚开始写作的我,确实很困难。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书籍也到罢了,那些读完没什么感想的,真叫一个痛苦,最严重的,是写完上句没下句,看着逗号头脑发胀。于是只能来来回回翻书,前前后后剪切拼凑文章,里里外外搜索枯肠。按理说为了写文章我浏览了那么多次,应该能记住啊,可是现在回忆起来,竟也没任何深刻的印象。

啥都不干。日记尝试过,结果应付了事;摘抄尝试过,结果“力竭而亡”;笔记尝试过,结果“只晒网不打渔”。在认真反省失败的教训后,深刻地认识到啥都不干并不会更差!便破罐子破摔,顺其自然了。还不忘安慰自己,一本书记住一丁点内容就可以了,有道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嘛!

让阅读有效起来_第1张图片
(Photo by Erik-Jan Leusink on Unsplash)

这么浑浑噩噩过了一年了吧,塔没成,沙子倒是遍地都有。时常琢磨着,为什么别人能把读过的书转化成产出,而自己完全不能呢?每每此时,便深深怀疑自己的智商。备受打击的我去知乎上晃了又晃,入手三本关于阅读的书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高效能阅读》和《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些观点让我颇有感触:

书该不该通读?我读过的书,99%都是从头读到尾,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没有读下去。比如《金瓶梅》、《厚黑学》,要么是由于没买到想要的版本,要么是由于和自己的价值观极度不符。本来是引以为傲的事情,到哪都可以炫耀我多么有始有终、尊重读者,可是这几本关于阅读的书无一例外地提倡书不用通读,因为自己需要的就这么些、书的精华就那么些,应该根据需要读书。意思了解了,可是仅仅通过目录标题之类的筛选,难道不会把真正于己有益的内容淘汰了吗?不通读完,怎么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所谓起承转合,难道不是相互制约的吗?如果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去速读略读跳读参考书当然没问题,可是如果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或是寻求大的指导思想,理当通读。譬如五个点连线,可以有五角星、五边形等等,看点看图,体会必然不同——跳读如同看点,位置易知,全貌难得。

让阅读有效起来_第2张图片
(Photo by Jonas Jacobsson on Unsplash)

“摘抄+感悟”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于阅读,就是万事俱备后的那场东风。书读了再多遍,如果没有任何产出,那也是事半功倍。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认为理解了某件事,然而当给第三者复述的时候,却发现语无伦次,这是因为自己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思考。为了要写读书笔记,就必须把书里的内容消化,再转述出来,这就是一次强制的动脑过程。而摘抄加感悟的读书笔记,妙就妙在可以针对有感悟的片段作出评论,即保留了论据又搭配上论点,还预留了写文章的素材。需注意的是,不要把所有好的句子都抄下来,那保管坚持不了几天。摘抄只应抄那些,让自己心起涟漪的地方。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好的书,就是那个和自己有分歧的人,分歧使人思考、让人受益。

让阅读有效起来_第3张图片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让读书笔记丰富起来。笔记不是作文本,不需要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相反,可以参考手账的记法,贴纸、涂鸦什么都可以往上放。这样的笔记本在我看来,是丰富有趣的。以后再次翻看笔记的时候,不仅可以复习内容,更可以联想起当时记笔记的情形,印象便更加深刻。很多时候,笔记本不在身边,偶得于书中的感想无法写下,即使记在手机里,如若忘了及时誊写,时间一长激情不再,也便错失了宝贵的感悟。所以,提倡随身携带贴纸和笔,随时随地记录,稍后再贴在笔记本上。经过慢慢积累,本子上就不只是文字,而是生活。不管是不是为了让读书笔记生动,都建议随身携带便签和笔,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里说很多名人都有带笔记本的习惯,一旦有思路就立刻记下来,于是从优秀变卓越。当然,由于我当时没有带本子也没开始写读书笔记,所以他提到的名人,我只记得达尔文了。

让阅读有效起来_第4张图片
(Photo by Estée Janssens on Unsplash)

笔记要复习。之前记过读书笔记,可为何还是记不住书里的内容呢?甚至记不住那些当时让自己情绪波动的点?答案很简单,没有复习。人的记忆有限,下图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如果不人为的主动记忆,那么一天之后,大部分内容将被遗忘。因此,不要再对自己的记忆力迷之自信,或许不当学生太久,已经遗忘了复习这一基本且有用的技能。定期回顾自己的笔记本,才能让知识一遍又一遍的在脑海中留下痕迹,也才能让当初写下那些文字的青涩或睿智的自己不被遗忘——回顾过去,总会感叹时光之快,更会感谢岁月之美。

让阅读有效起来_第5张图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后,为了感谢将文章拖到了最后读者,送大家一句查理·芒格的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你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满都笑话我。他们都觉得我是一本长两条腿的书。”

-----THE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阅读有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