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寻找身边的榜样2020-01-21

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打了一些文章,其中就有蓝美琴老师在2019年发表的文稿。对于蓝老师,真的是佩服,且不说年纪,仅是对于研究的投入也是我不能及的。平常总会用各种借口拖延阅读,慢慢地开始了一些倦怠,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什么?主线?框架?核心?聚焦?

不得不说蓝老师的文章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些。而自己总是会盲目地做着却不知整理与提炼。

今天阅读的是蓝老师和张校长的《家庭读书会:乡村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新载体》,这个内容去年的寒假我也做了,但正如杨志平主编所说,班里的家长几乎都只是在摘录,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自己也觉得要推动阅读非常的难。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家庭的阅读,真的是非常考验班主任的领导力。

一、关注摘要、关键词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赖于学习型家庭的构建。以家庭读书会的形式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家校合作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乡村班主任可以此为载体,促进乡村学生与家长的发展,更新当下家庭的学习生态。”

都说摘要是文章的内容概括,之前的我更喜欢用前言式的摘要来写,其实一直都知道这样不对,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写,其实也就体现了自己的概括能力不足,对自己文章的把握不够的缺点。

二、关注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由“活动缘起”“活动过程”“活动价值”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更突出了过程性的记录,由此,我会更关注于过程的推动和价值层面的思考。从过程来看,相较于自己以前推动的亲师共读,蓝老师的家庭阅读更注重于过程性的评价与榜样的力量。一直认为家庭式的阅读是非常难推动的,因为每个家长的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都有所不同,而家长与老师如何在阅读能达成共识,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去年寒假的亲师共读来看,班里的家长大多是任务式的完成,对于家庭式的阅读并没有终身发展上的认识,当然这可以理解,毕竟连教师的队伍中有许多是不阅读不看书的。曾经听樊登说过,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而这一辈子的事儿,如何能让每个人都坚持不懈的去做呢?就如我们平时的吃饭睡觉刷手机一样变成一种习惯,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作为班主任也不可能妄想着去改变每一个家庭,但是但凡我们能改变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群体,那也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在这一点上真的非常佩服蓝老师,从方案的制定共读的开展到读书论坛、寻找最美家长,一步又一步地用实践再告诉大家,阅读真的可以改变家庭的生态发展。

三、关注话语体系

李教授怎么说每个人有自己表达的话语体系,而蓝老师的文字能够让我感受到清晰自然的表达。李教授总说我的文字更像是一种整理,一种堆砌,而不没有提炼,怎样在三四千字中将一件事儿将一个研究说清楚,说明白,这就是能力。而不得不说,蓝老师真的是我学习的榜样,文章并不长,但是却清晰明了,浅显易懂。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更多的是恰到好处的表达。而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是我所缺少的,怎样把自己所做的,所想的,转变成文字,转变成大家所需要的文字,转变成独特的文字,这才是我真正需要学习的。

文章的最后有这么一段文字:儿童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环境中,还发生在儿童所接触到的所有环境之中。而此刻我更想说,老师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工作的环境中,还发生在每时每刻与儿童与家长,与其他人所接触的所有环境中。或者说每个人的学习发生在所有的环境之中,而只有当我们时时刻刻处处都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真正的成为人师,成为人友。

我们总说你做了什么就应该表达什么,善于把自己所做的转化成文字,是需要技巧的,而非是简单的记录。如果说你只会做,不会写,不会听,不会读,那么,你的成长一定是滞后的。

曾听人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人可以没有文化,但一定要讲道理。可我总在想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如何跟别人讲道理,如何将道理讲到人心里去。或许她并不明白怎样才能与人沟通,与文字沟通。这其实也就在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有可能与他人交往,才有可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阅读中寻找身边的榜样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