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圣言——读《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心得

三品圣言

——读《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心得

    鸡年伊始,开年夜读史记之齐太公世家。本人愚钝,总结为四品:一品其言之美,再品其言之理,三品其言之德。

     一品言之美。洋洒千字,一个依泰山、临大海的齐国跃然纸上。本文讲述西周和春秋时期姜齐约800年的兴衰史。吕尚开国,到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史称田氏代齐,姜齐遂亡。文有言:“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结尾四字排比,总结兴衰:“太公佐周,实秉阴谋。既表东海,乃居营丘。小白致霸,九合诸侯。及溺内宠,衅锺蟲流。庄公失德,崔杼作仇。陈氏专政,厚货轻收。悼、简遘祸,田、阚非俦。沨沨馀烈,一变何由?”言简意赅,入木三分,鞭辟入里,气势恢宏。史记者,笔纳寰宇,墨蕴春秋,字若音符,文似诗歌也。

     再品言之理。齐国兴盛之理太史公总结非常到位。第一句“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此指齐国地理位置之好,姜尚居功至伟,所封齐地也是鱼盐业发达,盐业一直为官盐,在古代产盐就是产钱。第二句“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此句点明齐国民风豁达,而齐鲁虽为邻国,却有所区别。前者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经济发达。鲁文化受周公的深远影响,以宗法为本位,重礼乐,诵诗书,是相当典型的儒家文化。第三句,“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齐桓公从善如流,重用管仲,称霸春秋。言之凿凿,其理之深切,可感。

      三品言之德。齐国历史讲了三种德,其一,宽容。管仲曾射小白,然鲍叔牙举荐其才,齐桓公不计前嫌,乃宽容之德。宽容的前提是大局意识。其二,信义。齐桓公曾被曹沫要挟,因一时所迫才允诺给鲁国的失地,在那么讲究实际的管仲分析下,依然是:君子当一言九鼎,失城乃一时,失信乃一世,不可补也。齐桓公从之,暗自慨叹管仲思略深远,齐桓公真胸怀信义也。后燕国事再次说明。结果是:诸侯闻之,皆从齐。可见,对于斤斤计较而背信者,公道自在人心,何须庸人自扰之?其三,低调。虽周室式微,但管仲多次劝告齐桓公不要僭越,对于周天子要足够尊重,以免遭到不必要的怨恨而生新乱。其四,巧言令色者,鲜仁矣。读完此文,再加一句,过犹不及者当防之。管仲临终,提醒齐桓公不要重用杀子示忠的易牙,不要使用十五年也没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去的开方,不要任用自宫的竖刀,管仲总结为“非人情,难近”,齐桓公不听,最终一世英名的齐桓公被这几人合计陷害,身上长了蛆虫烂在宫里。人可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但是不能不近人情,这样早晚对人对己终是不好的。德中有非常之道理:为人处世不要处处都要邀功,事情办理圆满没有过错就是功,功是一种能力;助人不要力求他人感恩戴德,无怨便是德,德是他人对你的肯定和评价。所谓功德圆满,不过中庸。

       语至此,已无多言。唯念读者自思,各随缘随意随愿。以与爷爷拜年对语结尾:“能上能下 将才进退守中正 ;不疾不徐 君子中庸为沧桑”。横批:史记心得。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品圣言——读《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