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一袭教育考试的迷彩服

“蛟龙”下潜近七千米,凭借“敏锐”的“嗅觉”找到了去年遗失的微小物件。这种“大海捞针”般的壮举让世人惊诧于高科技发展的水平的同时,也为科技人员大胆的尝试和勇于突破的精神点上大大的赞。科技发展给寻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让公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红利。现实生活像这样的喜人之事多多益善。可是,人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异想天开性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正效应的同时,也会被人们嫁接到其他的非物质领域之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可能偏离正轨,具有了别样的味道。像教育领域的奇思妙想之事比比皆是,其中,围绕各类考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猜题押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随着考试季大幕的拉开,高考的逼近,中考的临近,小升初的走近,各种社会性考试的开放,五花八门关于考试的各种秘笈、宝典,临门一卷、最后一搏卷、绝密押题卷等似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而且成为公众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大有“洛阳纸贵”的架势。之所以出现这种供不应求的火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某一个方面的原因。俗话说:“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试想,如果没有大量的买家,卖家自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推波助澜,自然就没有泛滥成灾的乱象环生。究其症结所在,以该轴心辐射形成的利益链指向对象的各司所需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下,短平快的速成性成为公众从事各种行当怀有的共同心理。而对广大学生家长而言,出于对优质教育的苛求,加之“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很多人对子女的教育近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而这种失去理智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凡是能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便捷的方式和渠道,能够帮助孩子抵达高层次的理想之邦,都会毫不吝啬地倾其所有进行投入。“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只要有可以帮助孩子“成功”的“省时省力”的法宝,都会想方设法不惜一切代价去占有。对父母而言,自己拿到的不是毫无生气的沉寂之物,而是关系自己孩子一生幸福的至宝。正是在这种强大需求的作用下,各种围绕学生学习、升学的商品经过各路大仙的巧妙设计和精美包装,再借助各种媒体的吹捧造势,一股旋风以强劲之力席卷大江南北,而且来势汹汹,势不可当。世间何物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出好戏没有一唱一和的应承不会收到精彩纷呈的效果。”家长和学生的翘首期盼催生的自然是商家的待价而沽,一厢情愿变成皆大欢喜,这种“绿了芭蕉红了牡丹”的“双赢”自然不会招致太多的质疑和非议。

商家与客户达成“双赢”固然不会带来太多的安全隐患,但是前提是,两家间构成交换关系的媒介——商品首先要保证不是残次品,最起码是合格品,优等品更好。当良好的信誉关系建立起来,各种关系理顺之后,其他“交易”的达成就不会有太复杂的手续。而要实现这样的胜景,商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由此,自然要触及商品的制造者——“产业工人”话题的探讨。就教育而言,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与其他实体性经济所涉及的因素在业态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样,涉足该领域的劳心者也好,劳力者也罢,没有专业性极强的一技之长是很难立足此间的。丛林法则的过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遴选,于是,一大批“专业大咔”摇身一变成为商家的“御用门客”。这样,应“时代之需”,这些业内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把握与捕捉学生及其家长心理的能力,隔三差五地抛出一些让人不得不为之心动的噱头,而且会恰到好处地把握时机向市场兜售一些被冠以响亮而诱人耳目名称的“剑指各类考试心脏”的“天机泄露卷”。其他的姑且不论,单就职业人而言,从事一种职业,首先就应该为维护职业的干净和尊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起不到匡正的作用,但说了、做了毕竟就是一种坚守。如果不为之,反而助纣为虐,这本身就是对职业操守的玷污。就教育的践行者老师而言,本本分分地传道授业解惑是正本清源的回归,如果一门心思地钻营各种歪门邪道,这不仅是对职业的犯罪,也是做人的失败。

当然,最后还要谈谈“押题”的话题。放眼当下,现在不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穷乡僻壤之地,为什么看相算命能够生意红火,因为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莫须有的东西说的神乎其神,让世人不相信都难。于是,卖当的与上当的在心理上达成某种默契之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当我们沉浸在天花乱坠的谎言搭建的时空中时,有没有人追问看相算命之人自己是什么相、什么命的问题。他们既然可以为别人祈福消灾,让别人大富大贵,为什么不给自己营造更舒适幸福的生活,还要过着风吹日晒、风餐露宿的生活呢。由此推导下来,那些所谓的专家名师既然有可以押重各种考试题目的本领,他一生何必似江湖游医般到各种资料中进行招摇撞骗,去贩卖自己呢?“酒香不怕巷子深”,既然有如此神通广大的本领,一生无需劳累太多,精于其一,在该出手时出手就可以饱食终日而高枕无忧了。

实事求是,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这是永恒的定律。侥幸是为庸人提供懒惰的借口,巧取为“食人者”寻找托词。各行各业,正是由于各种“不劳而获”“巧取豪夺”者的搅局才变得“雾霾”不断,教育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需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朝一日,如果公众都能够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社会,审视各种事务,那些别有用心者也就没有安生之所;学生及家长如果能够理智地对待各种考试,教育考试的天空也就不会“乌云密布”,走卒贩夫游民也就无处藏身。“蛟龙”下海的“大海捞针”凭借的是科技手段的精准对接,教育和考试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审慎和谨严。亟待风清月明之日早日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押题:一袭教育考试的迷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