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56】明察秋毫,立志高远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en),肤受之愬(su),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明呢?孔子说:“有人来旁敲侧击的中伤别人,有人来无痛叫苦,无病呻吟,在他那行不通,他明察秋毫,那就是明。”“谮”,是中伤,污言。“愬”,同诉,是诉冤。

       曾国藩讲将道。他认为自己达不到智信仁勇的要求,于是自己提出“廉”和“明”的要求。“廉”就是钱财上清楚,账目公开,首先自己比较廉洁,不贪婪,把多出来的部分都用来奖励士兵。“明”,是在打仗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看到士兵的表现,有些冲锋在前,有些提供支持,还有些是往后躲。战斗结束后,要论功行赏,而不是均分战斗果实。有了“廉”和“明”这两条,智信仁勇才具备基础。

       因此,如果我们能做到内心光明,明察秋毫,就算是来了恶语中伤之人,或者没有功劳却来邀功的人,自然不会上当。反过来,我们要及时鼓励那些诚实守信之人,奖励那些默默付出之人,这是明而必须带来的行动。这里就说到刘邦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本身就是多疑之人,同时还非常的小气,本来都准备好了要封赏的大印,拿在手里把印角都磨圆了,都舍不得给出去,容不进别人,不相信别人。刘邦稍微离间了一下,他就倒了。既不廉,也不明。因此,天下是谁的,从开始战斗的那一天就确定了,没有“廉”和“明”,就没有仁,内心无仁,天下分化,难以归心。

       我们说要做到“廉”和“明”,不是说一切都在掌控中了,所有的都明察秋毫,难免会有些盲点。有人还是骗了我们,有人还是背叛了我们,这个不影响我们的原则。这就是我们所要付出的成长代价,我们也得接受这样的现实。我们尽可能的预防自己能够明察秋毫的部分,对于自己难以避免受伤害的部分,学会接受和买单,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才是我们走向智信仁勇的基础。

       不受人骗,除了表达“明”之可贵外,更能体现胸怀的远大,别人耍的小聪明,我们心知肚明,如果不是伤及利害关系,给予适当谏言就行;如果是恶语中伤,颠倒黑白,也可以立即揭穿,内心纵横捭阖,远在“谮愬”之人想象之外。

       作为企业来说,一个好的领导者也需要培养自己对问题的洞察力,还有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好的管理除了机制以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决策,不同的决策体现的是背后的价值导向,这个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能量。要想做出好的决策,就需要好的信息获取平台,这也是现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从人到企业,明察秋毫的办法不一样,但是内在的需求是共同的,那就是走向高远,以更高的维度来经营世界。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56】明察秋毫,立志高远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56】明察秋毫,立志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