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业的日常记录本--20170104

昨天跟早上试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牙齿真的变干净很多,以后都这样,养成习惯。

今天上班中午休息的时候,继续看《狡猾的读书法》。这是第二章的几个要点:

第二章的标题是--将唤起记忆变成游戏

1、最重要的是“回想起答案”

这张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将背下来的资讯完全换气的“输出”法。

考试,原本就是比谁“输出”最多的竞赛场合。

最重要的是速度

看题目--想答案

不但要一边输出,一边也要同时输入。

练习唤起记忆的重点在于“不写在纸上”。

将记住的内容变成记忆的唤起,关键是迅速和重复练习。

2、在脑中建立“只是图书馆”

我们必须在脑中就将知识整理好。

首先,要决定做为知识中心的关键词

找到关键词后,把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十个词标记起来,反过来说,如果无法联想到十个“关键词”,就不能算是关键词。

知识书架

我们将整理好的资讯放到书架上,在脑中逐一建立“知识图书馆”。

只要想要一个关键词,就能连接起其他关键词。

只要串联起关键词与十个关键词,就能一个接一个想起。

3、早晚各只要五分钟的“记忆存取法”

首先写上日期,然后将当日所学的项目按时间条列下来。同时要遵守“一句话”和条列式“两项法则。

睡前五分钟就是当天所学的第一次复习与输出。

到了隔天早上,也花五分钟回想前一天读过的内容。

而这个“起床五分钟”,也就是第二次复习与输出。

睡前所记忆的内容会在睡眠期间沉淀,隔天早晨的复习则能是印象更深刻。

4、拉长间隔,建立“忘不了的记忆“

要把睡前五分钟--起床五分钟的间隔拉长。

星期一晚--星期二早上--星期三上午--星期五上午-下周一上午

像这样,反复练习不但能让记忆更深刻,间隔拉得越长,回想所花的时间也会越短。

只要反复回想(输出),就会变成“忘不了的记忆”。

睡前5分钟--起床5分钟的间隔拉长,“回想的时间“就会越短。

5、一页只花一秒的“记忆唤醒术”

这和所谓的速度不同,因为并不是“读”,只是“看”。

如何判断懂与不懂呢?我们可以透过三个阶段来判断。首先,看看自己是否知道那个关键词?接着,是否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如果是人名,就回想他的头衔或称号。再下一个步骤,关键词能否像图书馆般立刻浮现在脑海呢?

不假思索的迅速回想训练。

1秒,1页,1个关键词

诀窍是中途不能暂停,一口气翻到最后。不懂的词汇就是当天的学习课题。

-----------------------完美分割线---------------------

本来想写一些在我看这些的时候,所联想到的东西。但是其实,写作的目的是有效沟通,既然这样,那我写那些所联想的东西也许你根本就不懂,因为其实那只是我记忆的再现而已,因为你没有这些记忆,也就根本无法理解。

为什么我们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的概念,会有很大的感触,譬如注意力、安全感、资本与资金等等,在当时也是有很大的体会,也对自己平时的生活多了一些新的体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原点,知道的归知道,行动也渐渐没有了。就好像,我知道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是我的注意力,但我渐渐地发现,自己还是该干嘛就干嘛,注意力的管理也不见得有很大的进步。到后来,再回去看以前写关于这些概念的文章,即熟悉又陌生。

可事情可以回到原点再来一遍。

今天看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一篇更新,更新了一个概念,甚至是多个概念,然后对照自身,说出自己对这个概念的误解,或者说注意到了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事实。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是随着用这个概念的次数,就可以得出我们用这个概念的效果了。

如,注意力,通过分析,注意力是唯一的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对照自身,可以发现自己本身有很多把注意力浪费在别的地方的情况,而这些是停留在想这方面,有些我们会通过写作把它写出来,有些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联想到的。不管怎样,其实,每想一次都是加深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注意不是理解,理解应该是在使用变成习惯之后才有的。

既然过程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可以优化这个过程吗?

首先,这些概念是笑来老师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才能获得的。

那么,我们就把它当作是逻辑正确的。对比一开始上面所讲的,把它当作是答案,让我们来想题目(为什么是想题目,因为现实中并没有一一对应的题目,而其对应的题目也往往很多,甚至说无穷无尽)。当我们把它当作答案来看时,一切都改变了:以前我们总是在自己本身来找相关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孩,不断去寻找适合它来做答案的题目,而这个题目,不单只是本事,也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看到听到的某人某事,也可以是所有事。概念就像一个方块,我们不断寻找符合方块形状的框就好了。到寻找的题目足够多的时候,我们一看到某类相同的题目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这个概念,那我们就会处于一个更高的位置,而不至于被其束缚。同时,因为题目足够多,我们会慢慢自然地思考,这些题目的共性,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顺序是倒过来的,是知道了本质,然后再看到大量的现象,再发现其本质。

把概念当答案,拿来就用,用多自然会理解。而为什么有些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过不好这一生,也许问题并不是他们懂不懂,而是在于他们并没经常用。

既然知道,把概念当答案,那么接下来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记忆和唤起记忆的问题了。关于如何记忆,大声背诵20遍,那应该是很不错的方式吧。其实记忆的本质是创建联系,大声背诵20遍,记住的其实是背诵时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不够强,而日后,想起时也只是被当作是应试教育那种一问一答的傻瓜式问答,也很容易被遗忘。推荐一开始讲的第三点与第四点。把今天用这个概念找的题目,用一句话记下来,然后条列式的列出来,再睡前五分钟复习一遍。一天几条题目,这样可以慢慢累积。知道自己已经找过的,再想几个不同的,然后再记住。

再然后,我们平时接触的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多个概念,那我们就用一开始所说的第二点,建立“概念图书馆”,譬如注意力,这个概念可以涉及到,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与时间金钱的关系,安全感,成长等等,然后安全感涉及到--人生的枷锁--深入观察思考,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付费其实是捡便宜--资本。。。。。。而建立这个概念图书馆之后,我们可以再回头把以前的例子再拿过来套。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从最开始的注意力编织出来的一大张网。

当我们不断重复套用、织网,另一套行为系统就出来了。而这套行为系统,是否真的对我们有好处,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当有一套行为系统比我们现在所执行的要好的多,原来的我们就不复存在,我们也获得重生了。

好吧,我会试一下看看效果怎样。

最后,借用下菜头叔的签名,哈。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伟业的日常记录本--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