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

网络协议

七层协议模型:指OSI七层协议模型,主要是:应用层(Application)、表示层(Presentation)、会话层(Sess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物理层(Physical)。

四层协议模型(TCP/IP协议):应用层(Applicat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国际标准:七层协议; 工业标准:四层协议;

层与协议:每一层都是为了完成一种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规则(协议)。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1张图片
csdn

1. 链接层

1.1 定义

单纯的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解读方式:多少个电信号算一组?每个信号位有何意义?
这就是"链接层"的功能,它在"物理层"的上方,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

1.2 链接层:以太网协议

早期的时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电信号分组方式。逐渐地,一种叫做"以太网"(Ethernet)的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2张图片

1.3 链接层:MAC地址

上面提到,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head),包含了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标识呢?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

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1.4 链接层:arp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TCP/IP协议。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这里还可以拓展到ARP欺诈与防护)

1.5 链接层:广播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3张图片
image

上图中,1号计算机 向 2号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同一个子网络的3号、4号、5号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包。它们读取这个包的"标头",找到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与自身的MAC地址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就接受这个包,做进一步处理,否则就丢弃这个包。这种发送方式就叫做"广播"(broadcasting)。

有了数据包的定义、网卡的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了。

2. 网络层

以太网协议,依靠MAC地址发送数据。理论上,单单依靠MAC地址,上海的网卡就可以找到洛杉矶的网卡了,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数据包,所有成员人手一"包"。互联网是无数子网络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型网络,不仅效率低,而且局限在发送者所在的子网络。也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广播是传不过去的。
网络层: 简化找到目标mac地址过程。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于是,"网络层"出现以后,每台计算机有了两种地址,一种是MAC地址,另一种是网络地址。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它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帮助我们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2.1 ip地址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它所定义的地址,就被称为IP地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第四版,简称IPv4。这个版本规定,网络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

子网掩码: 用于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是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 第一种情况
    如果两台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事实上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MAC地址,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gateway),让网关去处理

  • 第二种情况
    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我们可以用ARP协议,得到对方的MAC地址。ARP协议也是发出一个数据包(包含在以太网数据包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询主机的IP地址,在对方的MAC地址这一栏,填的是FF:FF:FF:FF:FF:FF,表示这是一个"广播"地址。它所在子网络的每一台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包,从中取出IP地址,与自身的IP地址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都做出回复,向对方报告自己的MAC地址,否则就丢弃这个包。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4张图片
重点解析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5张图片
思路图

3. 传输层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

"传输层"的功能: 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我们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
因此,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socket)。有了它,就可以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了。

3.1 UDP协议

UDP包 = Head + Data

Head: 源端口+目的端口+包总长度+校验值(42字节=8字节,2字节=65536,所以记录端口范围0~65535,整个包最大*大小:65535字节)
Data: 理论上可存放:65535-8=65527字节

UDP: UDP协议(非可靠传输)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但是缺点是可靠性较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6张图片
UDP包装入IP数据包

TCP包

TCP: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TCP协议就诞生了,实现了可靠性传输。它就是有确认机制的UDP协议,每发出一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如果有一个数据包遗失,就收不到确认,发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发这个数据包了。

4. 应用层

应用层: 就是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举例来说,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

这是最高的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它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因此,现在的以太网的数据包就变成下面这样。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7张图片
image

总结

拆包-装包 《=》装包-拆包


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_第8张图片
image.png

整个拆包过程以(用户角度来分析

参考

  • 主要参考互联网协议入门
  • https://blog.csdn.net/cc1949/article/details/79063439
  • https://blog.csdn.net/qq_29344757/article/details/78396507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网络协议说起:TCP/I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