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8 今日思考 明现象潜规则

20170108 今日思考 明现象潜规则_第1张图片

我们都有过一些经历,那就是很多看似赚钱的行业,或者看似简单的事情,当我们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无论如何也赚不到钱,无论如何也简单不起来。

例如开车停车这事,看别人开起来很简单,别人也说很简单,但真正自己来了,却发现变道,停车尤其是堵车,位小的时候,就发现没那么简单了,总是害怕碰到别人的车,各种反复……但是看别人却是一步到位,直到在知乎上看到高人说到车感的潜规则,通过看车窗前后视镜怎么理解车的位置感,才豁然开朗。

是的,很多看似简单的明现象,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在支撑。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简单丰满的明现象迷住那本来就很浮躁的焦虑心态,义无反顾的步入追逐现象的大霾坑中。

创业,有的人则是通过看到了明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运转的潜规则,并充分理解自己驾驭本质的能力,才步入创业大潮中,但更多的人是看到现象就急不可耐的进入创业大潮中,前几年的vr,大数据,今年的人工智能,很多创业,感觉自己稍微沾点边,就步入现象风口的大潮中。

尤其是很多没有多少准备,更甚没有多少工作经验(避坑能力)的人,只是通过简单想法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这是一个大大的坑。

但凡我们看到简单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只是看其光鲜外表,更应该去洞察寻觅这背后的潜规则。一个牛逼的光鲜现象必然有一个更高维的底层潜规则。

周末一个人思考,个人理解创业不是追随,是准备,是驾驭需求和满足需求新方式的准备,是对需求的重新追问洞察,对满足需求新方式的论证。

2016年,如果非要给出自己创业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潜规则。

看到过太多的现象都是明现象,病毒传播,一夜引爆,各种思维,各种颠覆,但凡这些明现象都是潜规则鼓捣出来的,我们学现象是学不来的。必须要找到形成明现象的潜规则加以参考。

就如同摩拜看似是自行车品质驱动的业务,但其实是数据驱动(用户随时有车骑)的业务一样,雾霾看似是污染,但预测准确的本质却是风,有风就没雾霾,没风就爆表的现象一样,每一个明现象都有更独特的潜规则。

我自己从事做的业务,也是如此,从技术,资源,连接的明现象一直探究……最后找到了潜规则的源头:内部有人。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曾经技术为王,效率驱动的口号,通过大量的践行,踏坑后,才发现,最底层的潜规则根基却是“内部有人”。

只有做到“内部有人”,才能做到正确的用户需求,关键指标的合理定义,以及资源的正确获取,“内部有人”才是更深维度的潜规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技术,才能让效率效果更好的表现出来,正确的理解事情,然后才是正确的做事情,

创业,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和伙伴的能力,能够针对同样的需求,用自己的努力,用更高效的方式满足需求的过程。

创业初期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跟市场结合,会发现原来想的只是一个完美模型,很多变量由于自己的认知缺乏,没有输入到自己模型,所以自然在验证自己的模型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趟大量的坑完成输入,更多的人还没淌完坑创业就失败了。

这些坑其实不是新坑,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最痛的坑,就是认知潜规则的坑,明知有坑,却不知坑在哪里的无奈,当付出很大的代价后才疼彻心扉的明白潜规则。

而潜规则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趟一遍绝对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2016年最痛的那四个字“内部有人”就是如此,自己趟了一遍才会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无知,但反思反省却发现走过一遍未必是最快的认知潜规则的方式。

看自己的竞争对手,找行业内部人士交流,寻找行业合伙人……践行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学会寻找投入资源更少,效率更好的方式去挖掘潜规则才是每个创业者要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坑完全是没有必要趟过一遍才知道是坑。


价值追问千百遍,我待价值如初恋,回到价值定义,又豁然开朗:

价值=闭坑能力总和=好的下一跳=正确的潜规则=光鲜现象的底层运转逻辑。


是的:

爱追问的人总是更容易接近事物真相,而吃瓜群众只能基于现象凑热闹。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108 今日思考 明现象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