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邻居娟娟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成绩优异。
从小我就活在她的阴影之下,动辄被爸妈拿出来跟她对比,最后摇摇头叹气,说别人家的女儿怎么能优秀成那样,你就像根笨木头。
初中的时候,娟娟从阳台一跃而下,谁也不知道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绝望的勇气,而且是那样一个优秀的孩子。
可是我知道。
我知道她每次拿到试卷不敢回家,即使已经是第一名,但她爸妈还是能找到瑕疵,对她冷嘲热讽;
我知道她每个周末都不能出来玩,因为她有各种补习班,想偷个懒会被妈妈训一个星期;
我知道她在家一个人躲在卧室假装学习不出门,好像这样就可以听不到爸妈在客厅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大人都说她懂事,其实不过是绝望后的沉默。
娟娟去世后,她爸妈都崩溃了,说我们那么爱她,我们对她那么好。
口口声声说着爱,情绪崩溃时给孩子留下的却全是伤害。
02
语言是有温度的,可以艳若朝阳,亦可冷漠成冰。
宋丹丹和儿子巴图一起参加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在那一期里,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如何用言语摧毁自己的孩子。
整场节目中,宋丹丹一直不停地取笑、挖苦、打击巴图。
看到别人的孩子给大家做早餐,宋丹丹直接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并一脸无所谓地说我要换儿子。
当巴图脚趾发炎,宋丹丹不仅没有表示出关心,反而刻薄地说:“不会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自己啃脚。”可能她觉得这是一种亲昵的表达吧,却完全没注意到巴图的一脸尴尬。
其实宋丹丹很爱巴图,在过往的节目中,都能看出来这个坚强的妈妈对孩子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可是,也正如大部分的中国式父母,好像永远学不会好好说话。
他们最擅长的是“打击式教育”:
“你看谁谁谁,你有人家一半好我就知足了!”
“你就是个废物,又蠢又笨!”
“你做什么都做不好,还有什么用!”
有多少孩子,在这些习以为常的打击里,痛苦、缓慢、纠结地爬行。
早在2008年,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帖子迅速火爆网络。
调查小组开展了一个关于“父母最不能让你忍受的行为”调查,排在前三项的是:不擅鼓励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己、永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却在等他们道歉。
03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要经过考试,真是太可怕的事。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家里经常被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25.7%的孩子表现出自卑,22.1%的孩子表现出冷酷,更有56.5%的孩子表现出暴躁。
与之相对应的是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进行的“自我实现预言”实验。
实验组访问了一所普通公立小学,随机挑选了一些普通学生,然后告诉老师,通过他们的“哈佛技能获得变化实验”方法预测,这批孩子将会成为天才。
当然,这种方法完全是子虚乌有。
但神奇的是,在学年末学生们参加智力测试时,这批曾经还很普通的孩子在得到老师很高的期许和鼓励后,比其他同学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智力增长,真的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天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大人尤其是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成了自己的观念。
所以,如果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言语和鼓励,他真的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去变化。
但如果他始终接收到的都是消极和打压,那么他会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糟糕的人,行为上也会向消极方向转化。
好好说话,是父母教育最基本的底线。
04
孩子过早懂事,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知乎上有个帖子:被父母骂到想自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人说:感觉在家里连呼吸都是错的;
有人说:觉得胸口堵得不行,非要一刀扎下去才能痛快;
还有人说:亲情两个字从人生的字典里彻底抹去。
这些年,青少年自杀率不断攀升,从小学生、初中生到大学生都有不堪忍受父母的压力与打击而选择自杀的。
在这些悲剧的背后,语言暴力是一张黑压压的巨幕,遮天蔽日,成了孩子永远无法磨灭的伤害。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预期自我实现”,意思是说人们的预期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自我实现,比如大家都觉得某只股票会跌,结果争相抛售,最后股价真的就跌了。
爸爸妈妈的存在,应该帮孩子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评价机制,进行积极的自我预期,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打击下,消极压抑。
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他就学会了谴责;
生活在敌意中的孩子,他就学会了争战;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他就学会了自贬。
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