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技术学习的产品:极客时间

上次说到双十一我买了极客时间的双十一福袋。当时买那个福袋,主要还是支持一下极客时间这个产品。然后就想着写这样一篇简单的文章,介绍和推荐一下这个产品。

推荐一个技术学习的产品:极客时间_第1张图片
一个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好应用

极客时间,简单来说,是一个高质量付费技术专栏的社区。专栏作者大多是工业界的人,讲授的内容更加接近时代潮流,风格也比较平实。对于在学校或书籍学习过理论知识或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技术实践和理解,这里的内容能够帮助刷新一下知识跟上时代。在校学生认证能5折,好羡慕现在的学生。

之前购买过两个专栏,左耳朵耗子的《左耳听风》和前百度最佳经理人刘建国的《技术管理实战36讲》。前者的作者是一位国内技术圈的大名人,他的名字就是质量的保证;这个专栏主要描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世界大地图和后期深入的材料,极力推荐。后者是讲技术管理工作的课程;他着重谈了从一线研发到技术管理的身份转变要考虑的事情,以及作者自己的一套总结技术管理的能力模型,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系统的和接地气的。

后来极客时间陆陆续续出了不少专栏,但大多是讲基础知识,或特定语言和技术的,比如算法与数据结构,网络协议,Java,Python,K8S等,我没太大兴趣,后来便不常用极客时间了。

最近我又频繁使用极客时间,主要在上班开车路上听听池建强的《卖桃者说》专栏。从网上的信息看,池建强是极客邦总裁。《卖桃者说》是一个技术观点杂谈的脱口秀专栏,说说一些观点和故事,还算有点意思。其实,过去我很不喜欢池建强,因为当初玩微博的时候总看到他天天在爆粗,而且常用的某个字太恶心,给我很不好的印象。他的《人生元编程》我也看过,除了书名有点意思,其余对我来说没什么信息量;即使现在对他印象改观一些,对那本书的评价也没变。当然,《卖桃者说》讲的内容还可以,至少低调平实了许多;适合开车当故事听听,了解一些新鲜的技术故事,也不需要太费脑。而且不得不承认池讲故事的水平还是挺好的。


回到极客时间的安利时间。

我喜欢这个产品,除了因为之前说的内容质量,更多地是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产品,有机会改善国内整体的技术氛围和技术素养。

我觉得国内整体技术氛围还是很落后的。没有大数据支持,主要是主观感受。我说的是落后,因为我相信会有慢慢变好的一天。国内发展得较晚,而且能“拿过来”的东西太多和太好,所以我觉得整个行业并不太推崇工程文化。从大量热门的35岁不转管理就被淘汰,XX天精通XX技术等风格的文章就能够感受到。似乎,程序员这份工作拿着手册拼着体力就能做好。被淘汰那一定是体力问题,到时候换个年轻人能看得懂新的手册就行。

现在已经比过去好许多了,我觉得主要是“拿过来”的东西不够使了。国内市场太大了,流量又大又快,竞争也激烈,许多直接“拿过来”的轮子根本撑不住了,所以需要大量能持续改善和创新的技术人。突然之间程序员地位上升了,雇主也需要精心“呵护”了,无论是从薪酬上还是心理上。这得先感谢那几家走在前沿的国内互联网大厂做了好榜样。当优秀的程序员需求越来越大,相信过几年“不转管理就淘汰”的年限就会从35上升到40,甚至更高,毕竟过去一般都说30岁或32岁的。

那和极客时间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极客时间里的专栏作者是一些国内外技术人的好榜样。虽说我大多都不认识,许多看似也没什么耀眼光环,但我相信都是在业界有成绩的人,我肯定比不过。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些课程的价值不单纯在于具体的知识点,而更多在于作者在优秀的企业经过实践经历理解后的亲身讲授。

后来我查了查,知道极客邦的创始人是InfoQ中国的霍泰稳,好感度又升高了些。在学校的时候还偶尔关注InfoQ的文章,也看过一些InfoQ会议的slides,当时就觉得这个技术社区挺棒的,讲的内容能满足我等小白对一流公司技术实践的好奇。后来工作后就不怎么关注过,也没参加过QCon。在微软中国,一般员工似乎不怎么参加甚至关注国内技术社区,有时会觉得和国内技术潮流脱节;每次猎头联系我都说在微软呆久了就和时代落伍没竞争力了。当然我也不清楚其他国内大厂一般员工的情况。


最后,我还没想福袋这两张代金券花哪?愁。也许最后订了AI或ML的课程,上班听听。如果有推荐的,或者想一起拼团的可以我和说。

推荐一个技术学习的产品:极客时间_第2张图片
要不要用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一个技术学习的产品:极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