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之殇——工具 or 玩具?

智能硬件之殇——工具 or 玩具?_第1张图片
智能 Or 玩具?

没有基础技术支撑的智能硬件,都是耍流氓。 

                                                                         —— 一只曾想涉足硬件的产品汪


一直很想详细了解一下智能硬件行业,却也一直缺乏这样的机会。昨天跟一个在智能硬件行业从事的朋友交流到深夜,总算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了解。今天,我就把我所了解到的智能硬件领域的相关信息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分享给大家。


智能硬件的完整生产流程


一个完整的智能硬件项目的流程,大概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市场调研、立项、生产硬件、加入软件和内容、批量生产、上架销售和推广。

详细流程:市场调研 » 投入预估(根据供应商报价、市面已有产品价格预估成本) » 立项  » 产品模型设计 » 供应商商务沟通 » 确定外观 » 制作模具 » 制作硬件样品 » 软件开发或适配 » 内容合作商沟通 » 制作完全版样品 » 批量生产 » 制定销售推广计划 » 确立服务体系 » 按计划投放市场。

市场调研方面,常见做法是:先选择产品方向,然后定位该类产品的消费群体特性,然后借助市场调研,了解出该类消费群体针对该类产品的需求点和付费点。

立项方面,常见做法为:先进行项目预估,然后按照预计成本和预估产出确定是否立项。如果市面上已有类似的产品,则跟其供应商和多家同行供应商进行沟通、获取其报价;如果没有类似产品,则需要选择几家供应商,告知其大致产品思路,请其帮助预估硬件生产成本。同时跟软件、内容合作方咨询后期的软件和内容成本,汇总后得出整体的成本预估。再根据市场的消费人群体量和付费能力,预估项目产出。最终根据整体投入和产出,确定是否立项。

ps:如果市面上没有类似智能硬件产品,则硬件生产成本会大幅提高;而其他智能硬件公司再生产类似产品时,成本会降低很多(没有可用模具和使用现成模具的差别)。这就是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付出的代价和竞争风险。

生产硬件方面,常见做法为:由智能硬件公司提供产品模型,然后选定供应商后,由供应商进行生产。其中,确定外观、制作模具是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最高的环节。

● 确定外观:由供应商按照设计模型,做一些产品空壳(没有内部零件,可以理解为低保真原型),交由智能硬件公司确认是否符合需求。此处往往会连续做2到3版,直至之呢能硬件公司确认符合需求。这样供应商才能够按照外观确定零部件和模具的形状。

● 制作模具:供应商根据产品空壳和设计模型确定需要哪些零件,对于没有现成模具可用的零部件,重新打造模具。此处是整个智能硬件生产过程中时间和资金成本最高的环节,所以此处需要遵循“尽量使用供应商已有模具、能够快速生产的零部件,减少使用非必要的定制化零部件”的原则。

加入软件和内容方面,主要是:寻找科大讯飞、优酷土豆、喜马拉雅等平台,获取内容资源;或者与互联万公司合作,提供基于所采用芯片的定制化应用。

批量生产上架销售和推广方面,智能硬件基本等同于是一件商品,可以参考商品的生产、销售方式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下来,项目时长最小都是3个月。这还是保证整体流程的任何环节都不出现问题或发生返工的前提下。如出现问题,基本就会奔着6个月去,甚至会持续1年以上。很多项目在硬件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最新技术,或者不再符合消费者需求。因此还未进入到批量生产就被砍掉,在智能硬件领域也都是常事。


智能硬件和软件的区别


智能硬件和软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发周期、试错成本、技术基础支持上。

研发周期上,智能硬件的研发周期往往较长:在硬件生产方面,受到供应商可分配生产力(供应上同时向多家智能硬件公司提供服务)和零部件要求(零配件往往要求比较精密,所以要求非常严格的生产和质检流程)的限制;而在软件和内容方面,则受到内容合作方的合作关系强弱和支持力度的制约。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内容的第三方依赖,导致研发众多环节处于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快速补救的状态。

引入众多第三方的不可控,导致智能硬件的研发周期远超过极大多数软件产品。

试错成本方面,智能硬件在硬件生产前期,需要投入较多的非边际成本,尤其是在外观确定和模具制作方面。此处的试错成本,主要是由于生产和需求不完全一致所导致的返工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所以为了时间成本,智能硬件公司往往会安排类似项目经理一样的角色,负责不定期与供应商进行接洽、了解项目进度和生产现状,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同时,为了减少制作模具产生的资金投入,在设计产品模型、确定外观时,需要尽量使用有现成模具或者规格要求比较规范的零部件,尽量减少使用非必要的个性化零部件。因为个性化零部件需要重新制作模具,一般都需要20万左右的资金投入,同时制作时长至少是一个半月。

生产前期的非边际成本之高,导致智能硬件的试错成本远远高于软件。

技术基础支持方面,智能硬件限制也非常大。软件是基于操作系统,而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都已经有了主流和相对比较规范的技术基础支持,因而软件开发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硬件。而智能硬件却受到了固件的规格和性能的制约,并且还未形成主流的、较为规范的标准。同时,在智能硬件领域,语音识别和体感识别作为智能硬件的可行交互方式,还未做到类似于电脑的鼠标和键盘、手机的触摸屏一样低成本、高效率,即便是在语音识别技术上居于领先的科大讯飞,也还未能实现基于语音识别的弱感知、低错误的交互技术。

技术基础支持的缺乏或尚未成熟,导致智能硬件行业受到了普遍性制约。


智能硬件?眼下其实越来越像玩具!


“现在的智能硬件,更像是靠着推销产品噱头和堆积硬件参数来博取消费者眼球的玩具;而我们这些人,则更像是拼命想把产品卖出去的商人。”在跟朋友交流时,他一边感慨,同时叹了一口气。

的确。比如这两年非常热门的智能手表和手环,现在市场上的主打理念有三类:安全防丢、运动健康、科技时尚。我和朋友就主打安全防丢概念的智能手表为例,进行了如下探讨。

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主打“安全防丢”的手表or手环,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防止佩戴者丢失,发生丢失则帮助寻找者尽快找到丢失者”。从这个核心价值点来说,该产品的工具属性非常明显,同时应该做好强附着性(佩戴者即便剧烈运动也不会脱落)、隐蔽性(坏人不会轻易发现并识别)、常规情况减少干扰(在常规情况下,尽量减少干扰,避免分散使用者注意力)、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一旦监管者确认发生异常,产品佩戴在丢失者身上的部分,必须及时发出通知,尽可能给寻找者提供更多更充分的信息)。

而我们来看看市面上一款宣传火热、主打安全概念的XXX儿童手表:首先,外观做的非常抢眼、logo非常明显(说好的隐蔽性呢?!你是生怕坏人看不出来这个手机自带安全防丢功能?);其次,手表确实佩戴后不易滑落(强附着性确实有了);然后,在常规情况下,其提供了语音知识助手、健康提醒、儿童社交、家长控制、电话等功能(作为一款核心价值是安全防丢工具的手表,你咋不上天呢?!你干脆变成儿童手机好了!);最后,在异常情况下,其提供了基于蓝夜和定位的异常情况通知功能(通知完后怎么帮监管者尽快找到丢失者?就靠震动提示音和不断刷新的定位?)。

其他主打安全防丢概念的产品,基本也都是一个套路。很明显,做的东西太多,想要的也太多。它们不满足于只是一款安全防丢产品,想要儿童的社交和健康数据,用太多玩具属性的功能,稀释了自己作为安全防丢工具的核心价值,从工具沦为了儿童手机玩具。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室内定位存在误差、GPS无法实现精确定位、蓝牙技术存在距离误差,往往会导致误报和漏报情况。这些安全防丢产品赖以保证核心价值的技术,尚未趋于完美。在无法完全保证核心价值的情况下,要保证产品能够顺利卖出去,只能转而迎合孩子们的兴趣点。而孩子们的兴趣点,就是好玩、新鲜、有趣,就是玩具化。

说白了,没有基础技术的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缺乏雄厚资金或技术积累的智能硬件公司,碍于商业化的生存需要,只能寄希望于大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而大公司也正处于商业体制变革红利趋于结束、技术变革红利尚未显著的阶段,技术革新和商业化之路也走得异常之慢。

没有基础技术奠基,同时需要保证存活,智能硬件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像玩具,从业者越来越像拼命想把产品卖出去的商人,也是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智能硬件,还需要如下几样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智能硬件现在缺少如下几种要素:市场前瞻性、低试错成本、基础技术支持。而其中任何一样,如果能够做到,都有可能挖掘到智能硬件行业的潜在机会。

①市场前瞻性

大多数智能硬件公司在选择产品和项目时,往往是基于当前时间段(when),选择要做什么(what),然后考虑需求群体是那些人(who),之后确定实现方案和预估成本(how much、how)。

我们不妨按照产品经理的思路,调整一下顺序:先考虑服务对象是哪个群体(whio),然后思考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并思考他们的需求点能否满足、能够通过智能硬件产品去满足,进而判断出你的产品应该是什么(what)、为什么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点(why),然后在制定方案思考如何落地(how)和预估成本(how much)。

所以,各位想要从事智能硬件领域的朋友,可以尝试多从产品经理如何通过产品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需求的逻辑,来进行市场调研。同时,因为硬件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所以你的产品,绝对不是解决用户的眼下问题,而是解决用户未来半年乃至一年以后的可能问题。

做硬件,需要具备市场前瞻性和产品思维,或许会更加适合。如果有个人或者平台,能够具备相关的能力或者能够提供相关的服务,或许会满足智能硬件行业的痛点需求。

②低试错成本

降低智能硬件的试错成本,其实主要是降低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降低时间成本,无非就是两种方法:提升供应商的生产效率;让更多供应商并行生产。

提升供应商的效率,则是尽量让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够流水线作业,将其转化为边际成本,减少非边际成本的环节,比如确定外形、生产模具。这两个环节,或许可以考虑脱离生产线流程,转而借助模型制作技术或通过更专业的小团队来进行,比如使用3D打印技术,或者寻找工艺模型工作室。

让更多供应商并行生产,则需要寻找具备强大供应链整合外包能力的平台,可以将某一个公司的智能硬件生产需求,同时外包给多个供应商、让其分别或者并行完成生产的一部分,并最终经过整合后向该公司输出成品。

降低资金成本,主要是降低模具成本。

需要寻找能够提供零部件需求分解、模具租赁、模具外包制作的平台,可以将某一个公司的智能硬件,分解为完整的零部件需求,同时针对其中能够复用的模具,提供有偿租赁;针对没有现成可用模具的零部件,提供模具的外包快速制作服务。

如果有平台能够提供相关的服务,就能够帮助智能硬件公司降低其试错成本,成为真正解决智能硬件行业痛点的to B业务平台。

③基础技术支持

前面的篇幅里,我反复提到,智能硬件行业,缺乏完备的基础技术支持。无论是基于硬件的语音识别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包括如今热门的VR、AR技术,还是基于软件层面的操作系统技术、软件适配技术,甚至包括数据层面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云端数据支持技术、API支持技术,这些都是智能硬件行业目前缺乏完善的商业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痛点。

如果有公司或个人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就能够打破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帮助智能硬件行业摆脱“从工具沦为玩具”的恶化现状,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尾声


各位朋友们,如果你想要转行进入智能硬件领域,那么你能够通过个人努力做到的,就是培养你的产品思维和市场前瞻性,去做一个能够帮助智能硬件公司快速、准确的发现服务群体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潜在需求和市场爆发点。这样就顺着市场的发展规律大潮,同时通过个人的努力,顺利进入智能硬件行业,并在其中走得更快、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硬件之殇——工具 or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