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3

这两天的朋友圈,都被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了。作者用两万多字记录了岳父「 从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涉及就诊、用药、开销、求血、插管、人工肺(ECMO)等信息。

这篇长文,有人看到健康的重要,有人看到家人的关系,有人看到中产阶级表面光鲜后的不堪一击,有人看到临终是否过度医疗的选择。社会、医学、伦理、经济,每个角度拿出来都是值得讨论的好话题。

作为一个保险自媒体「中年人」,我的本能反应是,有什么保险,可以应对这样的医疗过程,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个角度很小,但是可能更加务实,毕竟ICU一天2万的花销,没几个家庭能扛得住。

但凡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苦逼中年人,甭管表面上多么意气风发,光鲜亮丽,看了文章哪个不是兔死狐悲?摸着自己的良心打开银行账户看看,贷款还完了么?学区房买了吗?孩子留学费用攒好了么?今年的年终奖发了么?

是不是禁不住也暗自盘算一下,要这是我老丈人出这事儿,我得掏多少钱出来?ICU一天2万,这要是一住住它个半年,北上广深有房的就算了,这要是二三线小城市,全家睡马路吗?还是朋友圈又一场筹款转发?

这么看,长辈的医疗费用,妥妥是头上悬着的一把剑。不过也不用怕,有些家庭头上可能还三四五把呢,反正都是看不起,多一把少一把的,没什么分别。

关哥顺便再提醒一句,再过个二三十年,你可就变成你老丈人了哟。

如何避免流感下的中年危机重演?

其实如果家庭配置了充足的保险,在这样的案例中,虽然未必能改变最终的结局,但有机会大大减轻家庭经济的负担,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深渊中的一丝曙光。毕竟,家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

那么有哪些险种是可以起到帮助的呢?

今天翻了一天的条款。线上线下、大陆香港的产品都看了一些,又微信不停骚扰已经开始休假在回乡路上的核赔朋友,就是想确认有什么条款是可以用在这个案例上的。

1、重疾险

重疾险,顾名思义,是发生重大疾病时可以获得赔偿金的保险。这个险种,可以说是每个人应该配置的第一份保险,家庭财务规划中的标准配置。

要知道,流感本身不致命,而是流感引起的其他严重疾病会导致死亡。文章里写的并不详细,看来看去就只有寥寥几句对最终病情的描述。(人工肺什么的都跑偏了,下面这一段才是有没有重疾理赔的关键。)

重大疾病的疾病范围其实很广,除了我们熟知的癌症、心梗、中风等疾病,还包括器官衰竭、残疾、手术、烧伤、移植等等。所以,虽然流感绝对不算重疾,但是所引发的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急性肺损伤,甚至是深度昏迷、瘫痪,都有可能满足重大疾病保险的赔付标准。

哆啦A保(弘康多倍保)的条款为例,关于以上病症就有几条:

再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满足重疾标准,身故也可以得到身故赔付。同时,如果有轻症条款,也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轻症赔付。

而重疾险本身是给付型险种,只要符合赔付标准,申请理赔后直接赔付。比如患者有50万的重疾保额,保险公司会直接给50万现金,至于这50万如何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对于急需治疗现金流的家庭,绝对是雪中送炭。

即使已经从其它任何渠道获得了医疗保险的赔偿,也不会影响这笔赔偿金的给付。

后台回复「重疾」,查看相关文章

2、百万医疗险

重疾险重要,但一般家庭未必有能力配置上百万的保额。近几年推出的「百万医疗险」,则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来获得上百万的医疗报销额度,非常适合作为重疾险的补充。

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百万医疗险」,患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医疗费用都可以向保险公司报销,而且,大多数的「百万医疗险」都不限制用药范围,报销的比例比社保大得多,甚至有个别险种可以垫付医药费。

但医疗险是补偿型的,只报销住院过程中的实际花费,治疗过程中的隐性费用是无法解决的,比如请护工、买血、异地治疗的往返路费、出院后的护理费、营养费,都不能报销。

而且,「百万医疗险」是消费险,一年一买,续保也是个不确定因素。因此,重疾险+医疗险的组合,才是解决医疗费用,降低家庭负担的完美方法。

后台回复「医疗」,查看历史相关文章。

3、很多保险公司的附加服务,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比如医疗运送服务、专家门诊预约、医院绿色通道等等。

后台回复「救援」,查看历史相关文章。

有人会问,有社保还不行吗?

社保是人人必备的国家福利,但社保的特点是范围广、保障低、报销范围有限,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的需求。越是严重的疾病,涉及到的自费比例就越高,社保报销范围之外的花费就越多。所以才会经常看到网络上的众筹和捐款。而且,社保异地赔付,也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难题,各个省份区域的规则千差万别,想要报销,举步维艰。

因此,社保为基础,重疾险为主,医疗险为辅,才是解决家庭医疗负担的终极办法。

当然,也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保险产品千百种,每一款都有区别,涉及到的细节非常复杂,要为自己和家人投保,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提前了解相关的知识,买对方向。既不要完全的排斥保险,也不要随意听信误导,一定要留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2、保险也不是想买随时就能买,年龄和健康都有一定的要求,基本上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的商业保险非常少。而即便是年轻人,如果健康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会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因此,尽早配备保险,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3、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优选的产品组合。昨天为什么要把几件社会新闻放一起说?就是因为人生路上的坑太多了,大坑小坑连环坑,新坑旧坑奇葩坑, 吹个风得个流感能病死,出门买年货在商场被砍死,过年吃个开心果说不定被噎死。

「之前推荐过一次电梯险,有人很不屑的给我留言说,买电梯险,是不是还要买吃饭噎死险,走路被砸死险啊?哼哼,你以为真出这些险种我不会买吗?单一意外险有多便宜你知道吗?」

这世界的规律啊,破坏永远比建立容易。精心造就的幸福生活,维持住不容易,然而要搞垮它,有一万种方法。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不都是在不停的修修补补?保险,不过是其中一种工具,一种保险填一个坑,甚至一种组合填一个坑。

有时候,可能填大坑的时候会留些小坑;或者有些坑看着近看就先填上了,大坑离得远,看起来挺小的也就没在意;或者有些坑离得远,根本也没看见。或者有些坑,用保险这个工具,根本就填不上?

怎么办?就干脆不填了吗?肯定不行。买了保险,风险其实还在,只是,我们的损失,从100%,降到50%,降到30%,甚至降到10%。

这个功能,是「白天投资茅台,晚上杠杆炒币」解决不了的。

所以,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更大的意义,在于:

用10万+爆文的方式,逼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疾病永远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

用2万6千字,验证了我们不肯承认的人生失败,高额医疗费真的负担不起。

用29天的记录,击溃了我们内心的侥幸,看来还是得买保险啊!

至于这病是什么?从保险个案的角度看,其实不重要。

我在《大实话|写在推荐产品之前》里说过,「隔着网络,面对的成千上万的不同的个体,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没有什么定论」。

这么多年了,我真的越来越觉得觉得保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此强调共性,又如此强调个性。那么多原则和规律可以参考总结,可每个case拿出来,不到具体处理,谁都不敢保证是什么结果。

刚入行的几年,觉得自己很厉害了,条款我最熟,话术彩页全是我编的,讲课我能把听课的人逗得前仰后合,也能把她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可现在,我越来越不敢乱说话,越来越不敢给别人乱指点。口头禅从「这个情况应该……」变成「我个人的建议是……」。

人生是你的,风险是你的。选择,还是你的。

还有,你把保险当什么?把保险公司又当什么?是替你出钱的取款机?无需募捐的慈善机构?还是一个天天琢磨怎么从你手里骗保费然后有事千方百计不赔的黑心奸商?

你怎么看保险,保险就怎么对你。

保险,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

它促使我们面对自己能力的边界,又承认主动应对的意义。

保险是反人性的,却又顺应人性。

理解保险,就是理解人性,理解人生。

用好保险,修补你我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