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船上的人都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
每个海员都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下一条船在哪里。
他们在高薪与寂寞中游历世界,又在期待与牵挂中守望未来。
——写在前面
小卫是海员,去过几十个国家。
我说:你数数吧,有哪些国家?
他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南非,哥伦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
我说:不是还有休斯敦么?
他说:休斯敦是美国的一个城市。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
我说:哦。
有时候,见识不够,是件尴尬的事。就像我这样,以为休斯敦是一个国家。
小卫做了五年海员。
他说,每年在海上的时间大概8-9个月,休息3个多月。
我问,在船上,都干些什么?
他说,船上,分甲板和机舱两大部门。甲板上驾驶部有船长,大副,二副,三副和实习生这些岗位,甲板上还有水头,一水,二水这些职务。机舱,有轮机长,大管,二管,三管,四管,实习生,机工这些职位。一艘船上一共二三十人。
我说:你呢?
他说:我后天就去上船了,我这次去就是二管。我们在机舱,管理、操作电器设备,机器保养、维修。新手上船,要实习12个月的,前三个月就是做清洁,搞卫生,后九个月才开始学习机器。有些人因为适应不了在船上的生活中途申请回家,不干这一行。
我说:一般会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呢?
他说:比如,晕船。船上的床、柜、桌子这些东西,都是和船舱连为一体的,因为在风浪中会摇晃。有时候晃辐有30-40度,有的人就适应不了,一晃就晕,只得回家。再比如,热,有些工作岗位,机器热量大,外界温度30多度时,这里面温度可能会四五十度。再比如,船上有噪音,我们平时都是带耳机工作的,经常用手势交流,再有就是,机舱里,会有油烟味。这些都可能是不适应的地方。
我说:如果刮风下雨打雷下雪时候,船上会是个什么状态呢?会对航行有影响吗?
他说:下雪没什么影响,就怕刮风,风大了就起浪,船就会摇晃。有时候,会有十米多高的浪,把整个船都覆盖,吃饭的时候,整个餐桌上都在抖动,餐具都滑下来,这个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特别害怕,这种情况极少发生,但一发生,空气中会充满着恐惧。
我说:大多数时候,你们在海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说:我们也是按时间上班的,早上8点上到10点,休半个时,再接着上,直到12点。下午呢,从1点开始上班,上到3点,再休息半个小时,一直上到5点。其实上班比较轻松,只是在海上时间待长了会有些寂寞。
我说:船一开动,就日复一日一直在开吗?还是中途会不会停下来?
他说:正常情况下不会停。我们一条船,一出海,大概是8-9个月,其间,经过大概10个国家,只在每个国家港口会停,中途是不会停的,除非出现易常情况才会停下来。从一个港口到另一港口,最近的时候几个小时,大多数是一个期左右。我经历的最远的一次是从日本到美国,持续在海上走了36天没停过。
我说:在海上可以跟外界联系么?
他说:在船上是没有信号的,我们手机都没安卡,平时都很少跟外界联系了。不过船上有卫星电话,1分钟2块钱,我每周会用卫星电话给家里打一次。船上有电子邮件,也可以用电子邮件给家人朋友联系,不过很少人用电子邮件。在海上,和家人、朋友的联系是很少的。只有每年休假的几个月才能和家人朋友聚一聚。所以,每次到港口下船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手机卡,给家人朋友打电话。
我说:那船上再好的手机也没有用了,大家不会和国内一样都抢着ipohe6吧?
他说:呵呵,基本上没有。有个一般质量手机能用就行了。对我们来说,大多数时候,手机就是个摆设。
我说:你们船上的二三十人共事这几年,该亲如一家了吧。有没有一种家人般的感觉?
他说:其实,我们没有连续共事几年的同事,每条船上的人,都是随机分配的,这次我们在一条船上,下次,就不在了。公司有一百多条船,海员也是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出发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上哪条船。这几年时间,我共跑过三条船,每次都是面对不同的面孔。其中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我和他两次被分到同一条船上,所以对他印很深。
我说:聊聊这个老头。
他说:他是缅甸人,很好的一个人。他有三四十年的工作经验。非常热情,会主动地教新手,他会弹吉他,会跳舞、会唱歌,下班时间,他经常到我们房间找我们聊天,什么都聊,有时候,抱个吉他来弹奏,教我们弹吉他。他60多岁的人,心态真的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他娶了个老婆才30多岁。他经常和我们开玩笑,问我们有几个女朋友,要是给照片他看看,他还会提意见。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说有机会一定要到中国来。他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一个外国人。
我说:我在想,在海上,不方便之处,比如洗澡,比如剃头这些生活琐事。
他说:洗澡上厕所到没什么,有专门的洗澡间啊,热水器,洗手间,只是排到海里去。剃头是有一点不便,船上准备有工具,平时理发,就是互相理一理,反正船上就这么多人,也不管什么发型,你帮我,我帮你,随便剪剪,看上去差不多就行了。
我说:在船上,不同国家的人,有没有明显的差别?类似于国内通常会说上海人怎样,广东人怎样,北京人怎样,河南人怎样的这种区分?
他说:这个倒没有。我们平时聊天也从来没有这么去区分。船上中国、菲律宾、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几个国家的人多一点。总的来说,中国人比他们聪明,但是中国人做事总喜欢投机取巧,耍点小聪明,图简便。外国人做事显得更踏实、更仔细,他们很勤快。
我说:可以聊聊你在国外的一些见闻吗?
他说:我们在每一个国家的停留都是短暂的,充其量就两三天吧,有时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经历,也会给你一种美好的感受,它会印在你的脑海中。比如,在美国,美国港口的海员俱乐部服务是最好的,这个俱乐部是由政府赞助的,对海员全程免费,我们到俱乐部后,不管我们去哪里,都有专车接送,全程陪同,而且,他们还会推荐我们哪里好玩,哪里有好吃的。另外,美国的交通秩序很好,在美国,看到一个细节,开车的司机,哪怕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也会把车停下来,左右看一看,确认没有行人,才会开过去。
我说:你接着说吧,你边说,我边记。
他说:有时候置身在一个不同的文化中,这种感觉是很新奇很妙的,有一次,也是在美国,费城的唐人街,我们找了一家中国店,点了一碗山西刀削面,在国内,这一碗面也就十来二十块吧,在这里是一百多一碗。我们又点了些别的,结账时一共50多美金,结账后,服务员一直站在我面前不动,我都不好意思,以为是账算错了还是怎样。半天才知道,这里消费是必须付小费的。还有一次在西班牙,船靠岸后,我们出去,两三个人一起。路上,有个矫车开过来,问我们,要不要顺带一程。 这件小事,我记忆深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短暂的停留中,接触到不同肤色的人,看到他们一瞬间的生活,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一句问候……它们像胶片一样,被存放在记忆中。
我说:当初为什么做海员的?对你现在的职业,喜欢吗?
小卫:那时候没想太多。高考后选专业,说这个专业赚钱多,就选了。做海员后,还算适应。可能很多人最初的想法和我一样,为了生活嘛。海员的收入,在我们国内,只算一个中等收入,但是在印度、缅甸这样的国家,算是富豪了。前几年,我天天想着,快升职,快加薪,现在把这事看淡一些。我是喜欢这个职业的,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野,能去很多国家,体验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休养,去的地方越多,越发现自己见识小。
我说:在你看到一望无际的海平面时,有没有牵挂?
小卫:有,那就是家人。老婆和孩子。这是我愧疚的地方,我对他们的关爱比较少,一年四季不在家,孩子生病,我也不能陪伴,只得靠老婆一个人,有些事情,是需要男人来处理的,而我不能在他们身边。有时候,海上风浪很大,当看到10米高的大浪将船覆盖,餐桌剧烈拉动时,船上的人会心里没底,害怕。这个时候,我就会很想回家。可是,大浪过后,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又在安心的工作。为了更好的生活。
后记:
我和小卫初中二年级同过一年学,此后的十多年里,没有再见过。2014年,他回国,12月2我们取得了联系,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说,他第二天就要去北京,紧接着就飞往新加坡上船,下次回国,是在2015年底。也许,这篇文字,要到那时候,他才能看到。
我一直在回味小卫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生活。
谁又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