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

前言

茶经讲解的茶之具,就让我遇到了很大的阅读理解的苦难。因为知识点的脱节。我完全不懂古代人提到的茶具是什么模样。所以搜罗了一些网图供学习之用,因为繁杂不好备明出处,敬请见谅 如有版权联系本人删除。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张图片


正文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器,

“茶具”顾名思义便是冲泡茶叶之器具!

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衍生品,从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应运而生。后期由于茶被世人独宠,茶人爱屋及乌,对茶具便也重视起来。

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进程,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

最早的茶具,不讲究形式,以煮水器皿为主。陆羽在《茶经》中描述的有“籯、灶、釜、甑、规、承”等十几种。后期茶具在得到重视后不断分类,细化。按材质分,陶茶具(紫砂)、瓷茶具(景德镇白瓷)、玉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金银茶具、锡茶具、铜茶具、玻璃茶具。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2张图片


我们先解析茶经第二部分茶之具的原文阅读。

籝①,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②。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灶,無用突③者。釜,用唇口者。

甑④,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箄⑤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註於甑中,又以榖⑥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芽笋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⑦,惟恒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⑧。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⑨,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⑩,一曰籝子,一曰篣筤⑪,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⑫,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樸,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⑬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⑭,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榖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⑮火,令煴煴⑯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註釋:

①籝:音yíng,竹籠。

②筥:音jǚ。

③突:指煙囪。有的版本做究。

④甑:音zèng,古代蒸食炊器。

⑤箄:音bēi,竹制的捕魚具。這裏借用為蒸芽葉的用具。

⑥榖:音gǔ。榖木,產於我國西南部和南部地區。這裏指的是構樹,桑科,別名榖樹,在我國分布很廣,樹皮可利用作繩索。

⑦碓:音duì,舂谷的用具。

⑧棬:音quān。

⑨襜:音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這裏借用為一種清潔用具。

⑩芘莉:音bì lì,列茶工具。

⑪篣筤:音páng láng,意同芘莉。

⑫棨:音qǐ,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來證明身份的東西。用木頭做成,像戟的樣子。這裏指穿茶的錐刀。

⑬解:音jiè,解送,運輸之意。

⑭穿:音chuàn,同釧,傳統的女性腕飾,類似手鐲。

⑮煻煨:音táng wēi,即熱灰。

⑯煴:音yūn。煴煴,火勢微弱的樣子。


我们要解析具体茶叶制作,发酵,烘培,制饼,穿凿,储存的工具,就简单解析一下茶经里介绍的茶具。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3张图片

籝(音同嬴),

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

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籝(音同嬴),一种竹制的采茶用的容器,虽然我们现在采茶用的竹篮在外形上和陆羽时期的“籝”有区别,不过同样有通风透气的作用,能防止茶青在制作之前被闷堆发酵。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4张图片


灶,

无用突者。

釜,

用唇口者。

甑,

或木或瓦,匪腰而泥,蓝以箄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

釜涸,注于甑中。

又以毂木枝三桠者制之,

散所蒸牙并叶,畏流其膏。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5张图片

      唐时,制作的茶为蒸青绿茶,用蒸汽杀青,灶台和锅必不可少。陆羽在茶经里对制茶用的灶台和锅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灶台应该不带烟囱,以便充分利用热能;要用带敞口的锅,便于加水。”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6张图片

        蒸茶和蒸饭其实很类似,“甑”类似于现在蒸米酒用的木质蒸笼,不同的是古代蒸茶时,“甑”和“釜”的连接部位需要用泥封住,以最大利用热能。将竹子做的小笼(箄)装上茶青并用竹篾系好,放到甑中蒸煮,等到杀青结束再将茶青倒出。在蒸青过程中,如果锅内的水不够了,就可以从锅边的唇口加水。蒸好的茶青需要用毂木做的叉状器物抖散,以免茶结块。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7张图片


杵臼,

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

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8张图片

承,

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

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无所摇动。


檐,

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

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9张图片


芘莉,

一曰赢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

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

        唐朝煮饮的绿茶是饼茶,和我们现在常见的普洱茶饼或白茶饼不同,唐时的茶饼在压饼之前需要将茶青捣碎,“杵、臼”就是用来捣茶的。

      将捣碎的茶青装入铁制的“规”中,然后再在固定不动的“承”上拍压,令茶饼紧实后,盛放在“芘莉”上摊凉,待茶饼干燥成型。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0张图片

棨,

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

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成型后的茶饼,通过摊凉还并不足以达到适合存放的干燥程度,为了避免茶饼变质古人还需要对它进行烘焙。烘焙前,需要用锥刀在茶饼中心打一个孔洞,用竹子做成的“扑”将茶饼穿成串,然后再搬运到“焙笼”烘焙。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1张图片

焙,

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

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

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

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

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茶经中记录的令茶饼干燥的焙茶环节,有点类似于现在武夷岩茶的炭火走水烘焙,将茶置于竹制的容器中,通过炭火的烘烤令茶叶中的含水量降至储存标准。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用的是竹制的焙笼,而唐时用的是木架。将茶饼穿到用竹做的“贯”上,就像现在烤羊肉串一样,排上几排,放在木架上烘焙。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2张图片

穿,

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

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

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穿。

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

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穿,不是特指的某种工具,而是指的用绳索一类的工具将茶饼穿成串,目的是为了计数。在唐时的江东道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串上一斤重的茶,称为上穿,而在峡中(现在湖北、重庆境内的三峡地带),上穿则有120斤重。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3张图片

育,

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

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

中置一器,贮糖煨火,令煴煴然。

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育,储存茶的工具。我们现在储存绿茶等不发酵的茶类,为了保鲜通常都会使用冰柜冷藏,但唐朝没有电,冰箱也没有发明,所以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贮存茶,为了茶叶在存放过程中不受潮、不发霉,所以会定期用炭火烘烤除湿。在江南的梅雨季节,这种方法能很好的保证茶的干燥度,利于茶的长期存储。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4张图片

如何冲泡出碧绿青翠的绿茶;

艳如琥珀的红茶;

浓情相依的乌龙茶;

俞久俞淳的黑茶,

茶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我们解析现代常见的三种重要材料的茶具,紫砂、白瓷,玻璃。

紫砂壶

“一壶一茶”一把紫砂壶仅冲泡一种茶,紫砂壶最适合冲泡的茶非“普洱”莫属,紫砂壶有吸水性,经常使用能够吸着茶香茶味,而且可以令整个壶身逐渐形成一种淳朴柔润的光泽,这便是大家说的“养壶”

紫砂茶具为何能得到如此的重视?这与紫砂壶的自身特性密不可分。用紫砂壶泡茶其一壶不夺香;其二保温性能好且不烫手;其三紫砂壶可养,在饮茶之余具有娱乐性。其四,紫砂壶极具收藏价值。所以名家紫砂壶因其特性与可收藏性广受爱茶之人所追捧,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不容小觑。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5张图片

“一壶一人”养壶人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壶转让他人,一来有感情,二来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时常听到朋友说:“寻了一把好壶,养的可有年头了”,可是没几天,便听他说:“太可惜了,不小心摔了壶盖”。紫砂壶是会从一而终的。若是真喜欢紫砂壶,必要自己来把新壶,享受养壶过程的乐趣!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6张图片

白瓷盖碗

盖碗由“碗身,碗托,碗盖”三部分组成,缺一不可,也就是俗称的“天、地、人”

碗盖在上面叫做“天”,碗托在下面就做“地”,碗身居于中间叫做“人”。

现在,盖碗也成为当下主流泡茶器皿之一。盖碗多为瓷造,同样具有不夺香,无异味保持茶本身味道的特性。尤其对普洱茶来说,盖碗在激发普洱茶香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观赏性,所以越发流行起来。

功夫茶铁观音的冲泡,便最适合使用盖碗,盖碗不仅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还可以保留茶的香气,“七泡有余香,品出观音韵”

《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_第17张图片

玻璃杯

玻璃,古人称之为琉璃

用玻璃杯冲泡绿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尽收眼底,看着茶叶在杯中翩翩起舞,渐渐沉入杯底,就像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多,让自己内心沉淀下来

茶具的种类越来越多,茶道发展越发讲究,各种茶具不断加入丰富了茶文化。如今比较完整的茶具包括:茶壶、茶船、茶盅、小茶杯、闻香杯、杯托、盖置、茶碗、盖碗、大茶杯、同心杯、冲泡盅及各种辅助工具。看上去复杂,繁缛。

但其实若只是在家品茗,基本配置茶台、茶壶(盖碗)、茶海、茶杯及一些辅助工具便可以悠哉悠哉,品茗成趣。


普洱茶对紫砂壶;铁观音对盖碗;绿茶对玻璃杯,每道茶都有相应的茶具,冲泡出最好的味道!

茶是最朴素亲民的艺术,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润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现在茶叶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泡茶的艺术,品茗的技巧都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昔日茶馆中文人雅仕托盏吟月的场景,以及茶所代表的优雅与自然,都衬出了茶作为我们情怀思想寄托的艺术——品茗茶,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经》解析系列--茶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