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由唐晓琳事件想起的

        在微博上看到北大2004级女生唐晓琳被本校教授确认离世的消息,很是感慨。因为实在是感同身受,同是博士,同在博士阶段花了很多年。但是她比我优秀多了,因为她是北大,且去美国读的博士,而我只是在一个985高校完成了本硕博学业,既不在国内Top10,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所以实在为她感到可惜。

只要还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由唐晓琳事件想起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想当年她考上北大时,一定是众人口中的学霸,别人家的好孩子,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学位,父母和亲人更是抱着殷切希望等着她学成归来,等着她功成名就。可是天不遂人愿,永远等不到她回来的那一天了。


          唐晓琳在犹他大学的生物物理专业读Phd,做的方向还是难度相当高的病毒RNA,RNA本身不稳定,对实验技术和实验条件要求高,而且RNA跟其他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方式也比较模糊,作用方式多样而且往往没有清晰的界限。RNA和蛋白纯化是生物技术中两个最大的坑,实验结果非常不稳定,而且很多研究都卡在这两项技术上。因此她在这个课题做到了博士第七年,应该是还没有系统的结果,所以压力越来越大。据说她曾经换过导师,在之前已经抑郁,寻求过心理指导。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对于自己的父母也只能报喜不报忧,心里的烦恼无人倾诉,只能越来越压抑,最后一件些微的小事可能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种心理压力,想着这么好的条件,北大毕业,美国留学,能有什么想不开的?

        我想说这不是个例,我认识一个女孩,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中科院硕博连读,并且因为定向毕业了可以直接留下,导师是院士,听起来简直完美无缺,可是她因为课题难度大,导师也比较忙,没时间带她,毕业延期了一年,中间各种失眠神经衰弱,甚至到医院让医生开安眠药,后来终于毕业顺利工作。她没敢告诉父母自己没有按时毕业,说自己已经早早毕业了,所以在博士的最后一年,是按照已经工作的标准给她爸妈钱,给她弟妹钱,自己则穷的叮当响,到处借钱,一边忙着写小论文大论文,一边还想去勤工俭学,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不过还好她挺过去了,现在看到她感觉还不错。


        其实读博不像大家想像中那么容易,即使是对北大清华毕业的优等生来说,读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能是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我想说感觉自己不适合的时候或感觉走不下的时候,可以想办法改变现状,比如

(1)及时止损——转硕或直接退学就业,或者读个CS(计算机硕士),直接转行,那么聪明的人,还能有什么做不了的。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英文肯定很好,回国后去新东方教英语或者去中学当老师也可以啊,现在好多博士毕业还去中学当老师呢。反正生物学博士也没什么好可惜的,读出来也不太好找工作,待遇比不上计算机硕士,可能也不如中学老师呢。

      我们博士班一个同学,本科时候特别优秀,保研并且硕博连读,可是科研工作做的却不好,他们课题组有个看着极不靠谱的,都顺利毕业了,他却没能在学校规定的最迟时间内毕业,最后肄业处理,花了9年的时间最后还是本科学位。不过还好,最后他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到了一个新东方学校代课。

      我有一个学霸同学,硕士毕业后到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结果导师做的课题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果断转硕,毕业之后在美国工作,现在工作生活状态都很好。

(2)或者去换个课题或换个导师,折腾是折腾了一点,但是可以继续走下去,不至于一条路走到黑啊。

      我所在课题组同级一个女孩也是开始时的课题比较难,都开题一年了重新换课题,一切重新开始,后来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大论文和小论文的撰写,只延期了一年也顺利毕业了。

      我硕士阶段做的纳米制备,各种做不下去,博士阶段果断换课题,所以博士阶段总体算是比较顺利。

(3)最不济的方法就是继续坚持,每一个人在读博士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关口,可能突破这一关,柳暗花明也不一定呢,回过头看着这一段艰难的过往,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好像目前这种硕士博士轻生的特别多,或因为导师刁难,或因为课题难做没有好的结果。之前听说过一个硕士毕业答辩没有通过,因痛恨老师,从学校图书馆跳下去;还听说一个博士在直博到第九年时坠楼身亡。太多的案例让我们在为他们惋惜的同时,是不是也要警醒一下,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好像目前一些高校也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各高校在研究生面试时加试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不合格的不予录取,各高校都设有心理辅导处,可以及时解决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导师要经常关注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忙就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整日Push学生,或将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或对学生不够尊重,令其自尊心受挫。当学生课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导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坐下来好好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班级的班干部也要定时召开班会,关心一下大家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导师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最好先打听一下这个导师怎么样,所在的研究课题容不容易发文章,科研平台和条件如何,毕业了之后好不好就业,这些最好提前了解清楚。


            目前外界普遍对博士有一定的误解,就是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肯定容易找到好工作,薪水也比较高。其实事实不然,博士毕业一般大多去高校或科研单位,但是现在随着读研究生和海外留学的人越来越多,高校普遍呈饱和状态,加上单位普遍都在改制,所以事业编制很难拿到,即使拿到了教职,工资也没有很高,远远没有IT业和外资企业的工资高。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博士毕业因为怕去高校待遇低,去了研究所,待遇还是很低,还没有我本科学软件的弟弟工资高。所以很多人在读博士的时候很苦逼,读完博士更苦逼,好不容易毕业了,结果工作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工资也很低,和同龄的早早毕业出来工作的相比,没车没房,有时候还没有家庭老婆孩子,心理落差特别大,感觉这也太不公平了吧?所以之前有人说读博=赌博,好像也不无道理,如果不是对科研特别有兴趣的话,读完硕士即可以停止了,没必要继续,科研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美妙,产出率比较低。

        如果不幸走上了读博这条路的话,就要随时学会和自己和解,放松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没必要紧绷着自己,不要一直想着自己以前多么厉害,现在不能这么处处不如人。其实不如别人又如何?放弃了读博重头再来又有什么,比起自己漫长的后半生,比起自己的亲人,这损失的几年就不算什么了。弄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看开一些,真爱自己的生命,活的轻松一些。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要还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由唐晓琳事件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