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和青鱼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以红鳍、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对草鱼和青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草鱼出血病病毒,球形颗粒。病毒基因为双链RNA,为我国分离的第一株鱼类病毒。
【流行特点】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传染病。1972年湖北首次发现,1978年被证实,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主要危害全长2.5-15cm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30-50%,最高可达70-80%。主要发生于4~10月水温在20-30℃的季节,以25-28℃最为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4~6月和9~10月两个流行高峰。
草鱼出血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通过水或外寄生虫),传染源是已经感染的或带毒的鱼,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人工感染健康草鱼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天,一般是7-10天。
【病程】
病程分为三个阶段:①.潜伏期3~10天(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无明显症状,水温高,病毒毒性强或数量多,鱼体抵抗力差,水环境差,潜伏期就短;②.前趋期一般为1~2天(病鱼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病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③.充分发展期一般为1~2天(具有草鱼出血病的典型症状):表现出充血、出血等明显症状。
【症状】
草鱼出血病最基本的症状是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
细菌性肠炎与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的区别:活检时,患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的肠道弹性较好,肠壁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患肠炎病病鱼的肠道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常见三种类型:① 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多见于5~10cm的小草鱼种;② 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和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③ 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出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临床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水温22-30℃、尤其是25-28℃时,草鱼、青鱼鱼苗大量死亡,而其他同塘鱼类并无此现象,病鱼出现红鳍、红鳃盖、红肠子或红肌肉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疑似案例。
取样无症状鱼150尾或病鱼10尾,去肝、肾、脾等,鱼苗去整条鱼检测。症状明显的用PCR直接检测病毒。
【防治】
目前无有效药物用于治疗。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减毒)疫苗。
如何减少草鱼出血病发病和死亡?
1. 诱发发病和增加死亡的因素
草鱼春片的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非常高,多数池塘发病都有诱发因素,这些因素也能导致发病的池塘死亡量剧增。影响病毒性出血病发病的几个重要因素有:
(1)杀虫、消毒引起发病和暴发死亡。发病季节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来杀虫和治疗细菌病是诱发草鱼出血病的重要因素,很多发病池塘也因此出现日死亡量暴增。
(2)缺氧也是诱发和加重死亡的因素。每次严重缺氧以后,就有一些草鱼池塘发病,发病池塘也会出现一个死亡高峰。
(3)天气不稳定,气温变化大,经常引起水变,水质变清、变浑、变浊都容易引起草鱼种发病和死亡增加。
(4)投喂量过大也是诱发草鱼出血病发病和增加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5)拉网也会诱发发病和引起暴发死亡。
2.预防和控制方法
草鱼出血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减少各种诱发发病的因素和发病后如何控制死亡是关键。草鱼种发病高峰期“增氧、稳水、抗应激、提高免疫力”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手段。
(1)加大增氧,春片鱼种塘和分塘放成鱼后及时安装增氧机,并且根据水质情况多开增氧机,特别是阴雨天气要及时打开,认为水温低、密度低不容易缺氧是错误的。
(2)适当肥水、调水、改底,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有助于水体稳定,多开增氧机、适当加大水深也有助于水体稳定,减少水变引起的发病。
(3)草鱼出血病高发期避免草鱼种严重应激,避免连续使用杀虫剂和刺激性大的消毒剂,避免一次大量注水,发生抗应激。
(4)开始投喂配合饲料以后,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同时避免过量投喂,发病后减料,严重死亡时要停料。
(5)草鱼出血病经常并发细菌感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和保肝药物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