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1

【王冰,日精进打卡第六天】

2018.5.31  星期四  晴

又是新的一天,今天的状态超级好。上午去幼儿园上课,提前到了大大二班,孩子们正在教室门前的走廊里看书,几个孩子见我来了,开心的抱住我,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好幸福。准备教具的时候Sunny小朋友拿着一本绘本跑过来指着树上的图说:“老师,我知道草用英语是grass”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因为我外面报了英语班”我说:“怪不得你英语说的这么好,加油哦哦!”她接着又说:“Andy老师说我这是作弊,我都学过了,其他小朋友还没学习过。”我听了后说:“乖乖,你这不叫作弊,你是能用更多的语言去表达啊。”她眼睛亮亮的,眨巴着小眼儿,转身就帮我拿卡片去了。我心里不由得的想:这个小孩儿真有意思。

图片发自App

    课堂上我玩了一个很久都没有玩的抓人游戏,小朋友们都玩嗨了,每个人都专注在游戏中,我也玩的很开心。在小朋友面前我感觉自己也要放飞了。下课后,几个小萌娃又争着来给我收拾教具,临走时还跑过来抱着不让我走。在我看来他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粘人的拥抱,都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幸福感也我油然而生。  中午幼儿园教研,想起上次园长的私房菜,泡椒凤爪,口水还只往肚里咽,作为一个吃货表示还有期待。教研的时候大家就下一步幼儿园的教材及教学进行了研讨。在翻看教材并对应各个班级程度的时候。大家就教材,发表了自己看法。也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程度,以及教材的内容粗略做了评估,一时间会觉得自然拼读的内容会相对有些难度。一想到将来孩子们会学到这套教材,我想起了09年在辅导班教幼儿园学生的日子,想到小孩子们通过游戏互动,和听读的熏陶、浸透,最终能呈现出好的英文水平。我心里一直在思考“难度”这个词。所谓的难度,到底真的是孩子学起来比较难,还是我们认为他们会觉得难。记得教育学家洛克有个著名的教育观点叫“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的心灵就像一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印记,最终都源于经验。浅薄的的理解,我认为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也如同白板一样,所接受和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选择性的给他们的。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如果我们认为,说一整句话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有点难,我们就会选择教他们一个短语或者词语。可能这样是孩子能接受的。那么在整体输入的大环境下,这样断片儿式的输入就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孩子能接受,能学习的。换句话说,可能在英语学习的阶段,我们的教学目标里看重的是显性的东西。老师往往会和家长一样对学生有期待。什么样的期呢?家长:学了几个月了,孩子能说点英语,至少能唱个英文歌什么的。老师:学几个月了,单词得掌握住了,最起码能唱首歌吧。我们不妨想一想这些期待的背后又是什么呢?说到底,家长的期待背后是这样的:看,我家孩子会用英语说颜色了,还会唱英文歌。真相是:真有面子!那么老师呢?老师可能会是:学生都学会了,家长不会找事,领导觉得我工作做得好。真相是:满足了家长的面子,得到领导的认可。那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最终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教育最终会把孩子带到什么地方?老师该如何选择?如果我们按照自身的经验去选择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那么,我们的选择就是孩子学习英语的起跑线。难道我们的经验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看到字母A我先教apple,因为这个单词常见有接近生活,也比较简单,适合孩子啊,那么我们教Astronaut(宇航员)又有何不可呢?现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航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的时期,Astronaut这个词应该也和apple一样家喻户晓才对。难道不是吗?如果我们觉得难,那么我们从潜意识中也会对这个单词产生抗拒,认为小朋友读这个词太难了,不适合,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固化成为所谓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难,真的难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发自App

  下午,我在办公室制作《红楼梦》的道具,一个孩子敲门找我,我出去一脸迷茫,因为我不认识这个同学,正愣着,拓展课班里的胡悦琦突然蹦了出来。她手里抱着一筐杨梅,笑嘻嘻的说:“王老师,我给你送杨梅了,你捡着吃吧”我心里顿时一暖。没想到孩子还能想到我,还弄这么一出惊喜给我。很感动。也许这就是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吧。你默默的付出,孩子都看在眼里。你对他们小小的帮助,孩子都铭记在心底。

图片发自App

    晚自习上课前,带着学生去操场活动,由于明天国际周就要开幕了,操场上立起了长长的T型台。孩子们都兴奋的跑到台上走走扭扭,那兴奋劲儿别提了。晚自习下课的时候,班里的小黄,小田和小李同学又是送我到学校门口。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送我,他们说怕我一个人走到学校门口孤单,没人陪。我哭笑不得,小孩子的世界真是可爱到没朋友啊。

    满是温暖和感动的一天。

【始于2018年5月26日 持续至5月31日 】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