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7年4月3日12时55分,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小鸟欢唱,花儿开放,万物生长,取一小凳,于日光之下,捧起一本书来,十分享受。
今日分享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内容。
如果说要推荐高中生必读的一本书(很多成人直到今日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我,也非常需要读这本书,并且要细细地读) ,我一定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于我是相见恨晚,发现以前实在浪费了太多光阴,如果在读书伊始,便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必然会事半功倍。人这一生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做人做事,总是不断接收外界的信息,从广义上来说,这都是“阅读”。如果掌握了阅读之法,也就找到了人生的法门。
这本书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略读,一种是浅读。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完一本书,目的是知其大概,通过略读,一般你要知道作者在讲什么。那么如何去略读?可以遵照以下方法:
(1)先看书名。好简单啊,傻子才不看书名就读书呢。真的如此吗?《简爱》是不是讲简单的爱?还是jane eyre的音译?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最简单的一步,因此要予以提醒。通过文章的题目,思考一下涵义,猜一下可能要讲的内容。
(2)研究目录。不要急着上来就唰唰往后翻,看看目录。目录通过结构的方式,展现了本书要谈的要点,这就好像一个城市的地图一般,可以避免你迷路。所以,记住,慢下来,看看目录先。
(3)看索引。这一点是绝大多数未掌握读书技巧的人所经常疏漏的了。通过索引,我们可以看看这本书谈了哪些概念,这些概念又是从何而来。如果对某一概念很感兴趣,还可以找来原文读上一两页(图书馆的作用这时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实是与作者建立共识的过程。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人那里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所理解的与作者不一致,最后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悲剧……
(4)读读出版者的介绍或者序、推荐序之类。这在我们的阅读习惯中反而会被提前,我们经常会在某某名人推荐之后才去找某本书,因此这一步倒问题不大。通过介绍和序,其目的仍然是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简略了解这本书谈些什么内容。只不过比书名、目录等更加丰满。刚才看的是骨架,这里给你一些血肉了。(这个比喻真是惊悚!)
(5)挑几个篇章看看。通过前面的工作,你对这本书已经有所了解了,如果思维能力足够,大抵是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篇章的。那么就挑出这些篇章(比如主要论点处、开头结尾处)来,好好读一下。这就好比我们拿到一个城市的地图,于我而言,就会跑到图书馆、城市书店、大学这种地方详细看看,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如何。找重点的地方,细细品味一下。但是不要过细,因为我们要记得,这是略读。
整个略读的时间,快的时候几分钟,最多也不能超过1小时。要把握这个时间标准,如果超出了,就要思考自己的略读是不是过细了。虽然每一步看上去都很简单,但是整个略读过程却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你就像一个侦探一样搜集蛛丝马迹,要做一个推断。因此也要以侦探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实际经验表明,即使这么说了,你还是不会照做。我自己就是这样,大约在十年前就知道应该这么做,而直到今天还是做不好。我们人类的大脑,总是想走捷径,想省事,不愿做这些基础而耗精力的工作(直白来说,就是懒),这也就是知与行之间差距的由来。
浅读,唉,如果我早知道这个词,不知要少生多少根白发。生性好刨根问底,总是追求深刻理解。结果错失了很多精彩。
这种阅读方式,在碰到难读的书的时候,尤其起作用。因为难读,我们理解力跟不上,经常有不懂的地方,于是去查字典、查百科,查完之后已经忘了刚才读了什么内容,所以往往读不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而浅读,则要求: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这种方式更加违背大脑省力的原则,非得刻意练习不可。而一旦试过,就会发现,浅读过一遍,哪怕只明白了30%,后来再读的时候也会很有帮助,即使后来不读了也好歹有了30%的领悟。而如果你一碰到困难就停住去查书,那么99%的时候你都会放弃读这本书,于是变成一无所知。
读古文的时候,这种体会更深。如果追求字词意义,在文章过长的时候,就会放弃。因为拘泥于细节而错过古文论证的严谨,用词的精确,行文的流畅,是十分可惜的。阅读古文的快乐也便没有了。这样也就建立不了学习的兴趣。
现在我们对于学习有了更深的掌握,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人们称为“整体学习法”。以古人读书方式作比,大抵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了。
好了,简单的介绍了检视阅读的两种方式,后面还有阅读速度调节、阅读时的眼动训练、理解力的变化跟踪。我们下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