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链接: https://github.com/ultralytics/yolov5
YOLOv5 分析。 皆为[1] 中的内容。摘抄作为记录。
原博客地址。侵权请联系删除。
先来看一下网络结构:
整体的大结构没有改变。
1. 输入端:Mosaic数据增强、自适应锚框计算
2. Backbone:Focus结构,CSP结构
3. Neck:FPN+PAN结构
4. Prediction:GIOU_Loss
Yolov5的输入端采用了和Yolov4一样的Mosaic数据增强的方式。Mosaic数据增强提出的作者也是来自Yolov5团队的成员,不过,随机缩放、随机裁剪、随机排布的方式进行拼接,对于小目标的检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Yolo算法中,针对不同的数据集,都会有初始设定长宽的锚框。在网络训练中,网络在初始锚框的基础上输出预测框,进而和真实框groundtruth进行比对,计算两者差距,再反向更新,迭代网络参数。因此初始锚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在Yolov3、Yolov4中,训练不同的数据集时,计算初始锚框的值是通过单独的程序运行的。但Yolov5中将此功能嵌入到代码中,每次训练时,自适应的计算不同训练集中的最佳锚框值。当然,如果觉得计算的锚框效果不是很好,也可以在代码中将自动计算锚框功能关闭。
在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中,不同的图片长宽都不相同,因此常用的方式是将原始图片统一缩放到一个标准尺寸,再送入检测网络中。比如Yolo算法中常用416×416,608×608等尺寸,比如对下面800*600的图像进行变换。
但Yolov5代码中对此进行了改进,也是Yolov5推理速度能够很快的一个不错的trick。作者认为,在项目实际使用时,很多图片的长宽比不同。因此缩放填充后,两端的黑边大小都不同,而如果填充的比较多,则存在信息冗余,影响推理速度。 因此在Yolov5代码中datasets.py的letterbox函数中进行了修改,对原始图像自适应的添加最少的黑边。
图像高度上两端的黑边变少了,在推理时,计算量也会减少,即目标检测速度会得到提升。在YOLOv3讨论中,通过这种简单的改进,推理速度得到了37%的提升,可以说效果很明显。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原始缩放尺寸是416×416,都除以原始图像的尺寸后,可以得到0.52,和0.69两个缩放系数,选择小的缩放系数0.52。
原始图片的长宽都乘以最小的缩放系数0.52,宽变成了416,而高变成了312。
将416-312=104,得到原本需要填充的高度。再采用numpy中np.mod取余数的方式,得到8个像素,再除以2,即得到图片高度两端需要填充的数值。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1).这里填充的是黑色,即(0,0,0),而Yolov5中填充的是灰色,即(114,114,114),都是一样的效果。
(2).训练时没有采用缩减黑边的方式,还是采用传统填充的方式,即缩放到416×416大小。
只是在测试,使用模型推理时,才采用缩减黑边的方式, 提高目标检测,推理的速度。
(3).为什么np.mod函数的后面用32?因为Yolov5的网络经过5次下采样,而2的5次方,等于32。所以至少要去掉32的倍数,再进行取余。
Focus结构, 在Yolov3&Yolov4中并没有这个结构,其中比较关键是 切片操作。 比如右图的切片示意图,4×4×3的图像切片后变成2×2×12的特征图。以Yolov5s的结构为例,原始608×608×3的图像输入Focus结构,采用切片操作,先变成304×304×12的特征图,再经过一次32个卷积核的卷积操作,最终变成304×304×32的特征图。需要注意的是:Yolov5s的Focus结构最后使用了32个卷积核,而其他三种结构,使用的数量有所增加,先注意下,后面会讲解到四种结构的不同点。
Yolov4网络结构中,借鉴了CSPNet的设计思路,在主干网络中设计了CSP结构。
Yolov5与Yolov4不同点在于, Yolov4中只有主干网络使用了CSP结构 ,而 Yolov5中设计了两种CSP结构,以Yolov5s网络为例,以CSP1_X结构应用于Backbone主干网络,另一种CSP2_X结构则应用于Neck中。
Yolov5现在的Neck和Yolov4中一样,都采用FPN+PAN的结构,但在Yolov5刚出来时,只使用了FPN结构,后面才增加了PAN结构,此外网络中其他部分也进行了调整。
但如上面CSPNet中讲到, Yolov5和Yolov4的不同点在于,Yolov4的Neck中,采用的都是普通的卷积操作。而Yolov5的Neck结构中,采用借鉴CSPNet设计的CSP2结构,加强网络特征融合的能力。
Yolov5中采用其中的GIOU_Loss做Bounding box的损失函数。 而Yolov4中采用CIOU_Loss作为目标Bounding box的损失函数。
在目标检测的后处理过程中,针对很多目标框的筛选,通常需要nms操作。Yolov4在DIOU_Loss的基础上采用DIOU_nms的方式,而Yolov5中仍然采用加权nms的方式。 DIOU_nms对于一些遮挡重叠的目标,确实会有一些改进。 ,后期可以优化。
Yolov5代码中的四种网络,和之前的Yolov3,Yolov4中的cfg文件不同,都是以yaml的形式来呈现。
而且四个文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有最上方的depth_multiple和width_multiple两个参数不同。
四种结构就是通过上面的两个参数,来进行控制网络的深度和宽度。其中 depth_multiple控制网络的深度,width_multiple控制网络的宽度。
四种结构的yaml文件中,下方的网络架构代码都是一样的。如何控制网络的宽度和深度,yaml文件中的Head部分也是同样的原理。
在对网络结构进行解析时,yolo.py中下方的这一行代码将四种结构的depth_multiple width_multiple提取出,赋值给gd,gw。后面主要对这gd,gw这两个参数进行讲解。
anchors, nc, gd, gw = d['anchors'], d['nc'], d['depth_multiple'], d['width_multiple']
下面再细致的剖析下,看是如何控制每种结构,深度和宽度的。
(1). 以Yolov5s为例,第一个CSP1中,使用了1个 残差组件,因此是CSP1_1。而在Yolov5m中,则增加了网络的深度,在第一个CSP1中,使用了2个残差组件,因此是CSP1_2。而Yolov5l中,同样的位置,则使用了3个残差组件,Yolov5x中,使用了4个残差组件。其余的第二个CSP1和第三个CSP1也是同样的原理。
(2). 在第二种CSP2结构中也是同样的方式,以第一个CSP2结构为例。Yolov5s组件中使用了 2*1=2组卷积 ,因此是CSP2_1。而Yolov5m中使用了2组,Yolov5l中使用了3组,Yolov5x中使用了4组。其他的四个CSP2结构,也是同理。Yolov5中,网络的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增加网络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的能力。
控制深度的代码
控制四种网络结构的核心代码是yolo.py中下面的代码,存在两个变量,n和gd。我们再将n和gd带入计算,看每种网络的变化结果。
n = max(round(n * gd), 1) if n > 1 else n #depth gain
举例子: 我们选择最小的yolov5s.yaml和中间的yolov5l.yaml两个网络结构,将 gd(height_multiple) 系数带入,看是否正确。
(1) yolov5s.yaml
其中height_multiple=0.33,即gd=0.33,而n则由上面红色框中的信息获得。以上面网络框图中的第一个CSP1为例,即上面的第一个红色框。n等于第二个数值3。而gd=0.33,带入计算代码,结果n=1。因此第一个CSP1结构内只有1个残差组件,即CSP1_1。第二个CSP1结构中,n等于第二个数值9,而gd=0.33,带入计算,结果n=3,因此第二个CSP1结构中有3个残差组件,即CSP1_3。第三个CSP1结构也是同理,这里不多说。
(2)yolov5l.yaml
其中height_multiple=1,即gd=1和上面的计算方式相同,第一个CSP1结构中,n=3,带入代码中,结果n=3,因此为CSP1_3。下面第二个CSP1结构和第三个CSP1结构都是同样的原理。
Yolov5四种网络的宽度
四种Yolov5结构在不同阶段的 卷积核的数量 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也直接影响卷积后特征图的第三维度,即厚度,也为网络的宽度。
(1)以Yolov5s结构为例,第一个Focus结构中,最后卷积操作时,卷积核的数量是32个,因此经过Focus结构,特征图的大小变成304×304×32。 而Yolov5m的Focus结构中的卷积操作使用了48个卷积核,因此Focus结构后的特征图变成304×304×48。Yolov5l,Yolov5x也是同样的原理。
(2) 第二个卷积操作时,Yolov5s使用了64个卷积核,因此得到的特征图是152×152×64。 而Yolov5m使用96个卷积核,因此得到的特征图是152×152×96。Yolov5l,Yolov5x也是同理。
(3) 后面三个卷积下采样操作也是同样的原理。四种不同结构的卷积核的数量不同,这也直接影响网络中比如CSP1结构,CSP2等结构,以及各个普通卷积,卷积操作时的卷积核数量也同步在调整,影响整体网络的计算量。大家最好可以将结构图和前面第一部分四个网络的特征图链接,对应查看,思路会更加清晰。当然卷积核的数量越多,特征图的厚度,即宽度越宽,网络提取特征的学习能力也越强。
控制宽度的代码
在Yolov5的代码中,控制宽度的核心代码是yolo.py文件里面的这一行:
c2 = make_divisible(c2 * gw, 8) if c2 != no else c2
它所调用的子函数make_divisible的功能是:
def make_divisible(x, divisor):
# Return x evenly divisble by divisor
return math.ceil(x / divisor) * divisor
举例子: 我们选择最小的yolov5s.yaml和中间的yolov5l.yaml两个网络结构,将 gw(width_multiple) 系数带入,看是否正确。
(1) yolov5s.yaml 其中width_multiple=0.5,即gw=0.5。以第一个卷积下采样为例,即Focus结构中下面的卷积操作。按照上面Backbone的信息,我们知道Focus中,标准的c2=64,而gw=0.5, 代入计算公式,最后的结果=32。即Yolov5s的Focus结构中,卷积下采样操作的卷积核数量为32个。 再计算后面的第二个卷积下采样操作,标准c2的值=128,gw=0.5,代入公式,最后的结果=64,也是正确的。
(2) yolov5l.yaml 其中width_multiple=1,即gw=1,而标准的c2=64,代入上面(2)的计算公式中,可以得到Yolov5l的Focus结构中,卷积下采样操作的卷积核的数量为64个,而第二个卷积下采样的卷积核数量是128个。
另外的三个卷积下采样操作,以及Yolov5m,Yolov5x结构也是同样的计算方式。
YOLOv5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