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博弈论 | 权责定义与协和谬论(2)

前些天,一位多年前的同事找我聊天,他是从项目开发经理转型做影视领域的80后创业者。对话中他给我抛出困惑的问题还蛮典型的,发现身边有同为创业的人也正在经历着雷同的烦恼。

今天探讨这个故事片段后,就来聊一聊著名的博弈经济学理论——“协和谬论”。

职场博弈论 | 权责定义与协和谬论(2)_第1张图片

首先,他抛述的问题与现状是这样的:

“技术总监只管事,带人但不管人。他为公司效力但从不考虑公司绩效。他认为我是个商人,只考虑绩效而不考虑过程。作为初创团队成员,我特别看中他的忠诚,也对他付出了很多。除了每年底的分红外,2016年我帮他在市区买房子时先垫交了首付,至今仍一分未还;2017年又送了一辆宝马三系,对方说了句谢谢,其它也没什么了。”

这位同事心力交瘁的是,曾经同甘共苦的创业伙伴与自己站在对立面,而公司的发展与存亡只有自己在操心。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获得授权与承担责任

首先,技术总监仅对项目成果负责,还是对整个技术部门负责?如果是管理整个技术部门,是否有相应的权利和职责?如果是仅对项目负责,那管理部门的职责、激发员工投入的岗位职责落在谁头上?

被授予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正所谓“权责不分家”才是有效能的管理机制。权责不清晰,最容易出现“猴子爬到领导身上去”的问题。

二、中层主管的核心向心力

初入职场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会有“护犊心理”,即单一站在下属角度向公司争取利益,典型的“领着上司的工资,站着下属的视角”。身为领导要服众得吃得透员工的需求,但如果仅达到“与下属说同样话”的境界,那只能说修行未够。真正要做到的,是让员工感觉到领导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内心深处始终有企业利益第一的向心力。不管身在什么岗位,什么公司,有什么样的顾客,毕竟最大的客户始终是自己的“老板”。

职场博弈论 | 权责定义与协和谬论(2)_第2张图片

在人类自然的生存法则里,大多数人本能地期望“取得完美成绩但尽可能避免承担责任”,但这明显与“权责不可分”产生了根本性矛盾。

以上道理浅显易懂,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都容易明白。但是,在职场上依然存在许许多多问题困扰着管理者。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中,高层在体制及沟通上都要驱动中层人员主动践行调整,才能取得最优质的合作成效。

博弈经济学中著名的“协和谬论”是这么定义的:

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而后,发现不宜继续下去,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

所谓“不宜继续下去”,势必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就以上案例,做个简单假设:

假设一:技术总监是个忠诚派,但管理经验积累不够,或者公司并未清晰岗位权责。

首先,如果是公司并未清晰定义岗位权责,那么一切问题需要先从企业内部和高层着手,先定好该有的绩效指标、权责、奖励等。通过有步骤的推进计划和深入的沟通,激发员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渐渐引领对方站到高层的视觉角度来,在同一水平面上思考问题。

其次,如果是这位同事职场管理经验不够,那么要考虑的问题无非是“生意能不能等”、“人值不值得栽培”两个问题。忠诚,值得栽培那就留下。忠诚,但是生意等不了,那就换岗或换人。只要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就该认赔服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假设二:对方就是个伪忠诚派。

也就是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去处,或因为某些利益和限制捆绑,先这么先呆着。这种情况,不言而喻只是时间问题。

快速决策改变现状,意味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沉默成本(损失);一种是机会成本(可能性)。沉默成本是可量化可视化的存在,它作为既定的事实对事件后续决策没有任何影响。而机会成本通常是虚拟无形的,但是它却对未来事件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它是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因为感性的不舍、不甘心而不愿意放弃沉默成本,最终发现损失越来越大而后悔不已。实际上,勇于承担沉没成本,真是职场的一门必修课。

职场博弈论 | 权责定义与协和谬论(2)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博弈论 | 权责定义与协和谬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