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高效”毁了你

别再让“高效”毁了你_第1张图片

1.

刷朋友圈的时候,经常读到别人分享的不错的文章,于是顺手一点右上角,加入收藏夹中,备着以后再看,其实,“以后再看”的意思大多数是“再也不看”。

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时不时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推荐下加一个,再加一个,某天一翻,一长串的冒着红点的公众号,静静躺在订阅号栏。

为了成为高效能人士,在别人的推荐下,下了一大堆APP,填满了几面手机屏幕,经常得宠的也就那么几个,大多数都被打入冷宫,难得被临幸一次。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不住的得到、汲取,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玩转尽可能多的工具,好似成为了通往卓越的必备之路。然而,有时候,这些大量的信息,不断迭代的工具,并没有真正便利生活,反而令生活显得更为杂乱。

日本作家辻信一在《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在面对身无一物的自身时有着一种不安和恐惧,正是这种不安和恐惧驱使着我们去追求‘拥有’带来的安全感。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无力感和不自信,引导着我们去追求拥有。”

正是这种无力感,促使人们不断的给自己加码,看到一丁点有用的东西,就一股脑塞向自己,恨不得把自己装得满满的。装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有掌控力。然而现实却并不尽人意,这种“满”大多数情况是杂乱无章的。


2.

或许你会说,的确是有很多高效人士,就是可以同时做到很多事情的啊!

那么请问,你追求高效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节省时间。

问: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答:用来做更多有用事情啊!

问:什么是有用的事?这些有用的事情总共有多少?都是你想做的吗?如果一天24小时全部给你,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有没有完成期限?

辻信一在书中告诉我们,高效生活之前,请先区分出“什么是想做的事,什么是必须做的事。”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必须做的事”远远多于“想做的事”。

这些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某个项目,得到老板的赏识,做成某笔生意,赢得粉丝的认可,完成一次谈判……

想做的事包括:去某个地方旅行,陪孩子放一次风筝,回家看看父母,对暗恋的人表白……

有没有发现,“必须做”清单可以无限延长,高效生活的结果就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无限延长的“必须做”的事情上。然后,生活被源源不断的填满,你又源源不断的使用新的方法,使之更高效。高效,是个死循环。

在这个死循环之外,想做的事情究竟何时做?“我们不能用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只能去做‘必须做’列表中的内容”,这是多么无奈又悲哀的一件事。

该怎么办呢?

《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给出了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拒绝效率竞争。让围绕着‘要做’而产生的没完没了的竞争彻底终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需要在‘要做’列表的旁边放一张‘不做’列表。”


3.

辻信一告诉我们:我们都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幸福。但“做自己想做的事”实际上非常困难。因为知道自己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容易,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种排除法的生活方式。

列一个“不做”清单:

1.退出无意义的微信群

2.精简自己的收藏夹、APP,删掉没有价值的内容

3.不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工作的成功

4.不做无意义的应酬

5.同一个邮件不读两遍

6.不看泡沫剧

7.不与傻瓜论短长

8.不试图改变对方

9.不与任何人攀比

……

或许,这样的一个“不做”列表,能拯救一些患了“必须做”强迫症的人。

诚然,与争分夺秒的时间管理理论背道而驰,《不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你正困惑于忙碌又杂乱的生活,给自己一个“不做”列表吧!别再想什么高效不高效,精简自己的周遭一切,清净下来后,或许你会发现生活的不同。


最后以书中的一个小故事结尾:

在已芬兰为舞台的日本电影《海鸥食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是一位独自旅行的老年女性,对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开了一家饭店的主人公所说的话。

“真好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只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再让“高效”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