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简直是一次重塑三观的过程

读《庄子》,简直是一次重塑三观的过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代课的时候,随手在桌上捡到一本《庄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就随意地翻了翻。课后,搜了完整的《庄子》,开始《庄子》的学习和整理。

就文风和思辨而言,比起其他的经典古言,真的是好看不少。有些小故事,还会让人发笑,十分有趣。初读,自身又不是个十分聪慧的人,单单只是记录,那读到《庄子》时的惊喜和不可思议。

一、无用论

逍遥游篇中道:“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这树没有用处,也就不会遭到砍伐,没有困苦不是很好吗?《庄子》中还有很多关于无用的言论,主张无用便可逍遥于天地,安然潇逸。

从小,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理念,孩子要不懈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如果像《庄子》所记的,那么自制自觉的孩子会劳累身形,困惑焦虑,怕是有祸事降临。而任性自我的孩子,不思虑自身、未来、价值等等,一切顺其自然,便可安于一生。正好比我与我弟弟。

特别想要为这事辩驳一下,比如人的成长,比如社会的发展,更比如人生所得。然而发现越去想这些事,越是证明现实中安于享乐的人就是活得更自在快乐,得到的也是越多。当然,我不是其中的一个,也就是我觉得。

所以,我仔细想想身边追求有用的人和玩过今天的人。追求有用的人,困顿忧愁,恐惧悲伤;不去追求有用的人,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用的人,劳心劳苦地挣扎;无用的人,平静悠然。

有用的人不断完善自身,可能还会有使命感要影响改变其他。是非本就难以分辨,更何况分辨各种影响的好坏了。而无用的人呢?随命运的推动,随时间的流逝,不过是生到死。其实每个人都是生到死而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有理。

这就是第一个让我三观为之一振的观念,谁知道我前一秒或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里,一直以“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做为人生信条。

人是要活得有价值,只是这个价值不应该是自以为是,也不应该禁锢在这些字眼上。

二、有无,尽至

高中学习哲学,会接触到世界本源这样的问题。存在和思维,元素与气,有限与无限,这些真的是说不清啊。但在我从小的认知里,一定是有物存在的,而这个存在慢慢变成了现在的世界。

而《庄子》中一句“古之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又一次刷新我的世界观。

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美好又复杂的世界的源头可能什么都没有。从无到有,谁又能说它是错的呢?

然后,我开始思考尽与无尽的事情,发现成长过程中,烦恼过,推敲过的那些得来不易的观念,都变得摇摇欲坠起来。

就比如“学无止境”“终身学习”,一直以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作为人生重大的一部份。而《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想起小时候,在夜里思考生死的问题。既对每个人都会死这事感到恐惧和悲伤,又对如何面对生死这事感到无解和痛苦。思维好像进入了一个无底洞,越往下,而越找不到边际。

那么,我想,有些事是不是并不需要有个答案的?无论是面对未知的事物,想要探索,想要认知。还是面对世间事理,辨是非,找因果。有的时候,是不是只是没有认清,你思考的这事是不便思考的,你计较的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世界太大,又变化万千。人类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智慧可能真的是在自寻烦恼。知也无涯,其实知也有涯,知其所知便可。

三、抨儒

自古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以致流传至今,整个民族,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受其影响。

较早就接触《论语》,也十分认同和喜爱《论语》。把《论语》中的大部分言论做为自己立身之本,处事原则。

特爱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骨子里也就带上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倔强。愿以孔子之志为志,终身为成为不惑,不畏,不忧的君子而奋斗。君子坦荡荡,君子之交淡如水,多好。

然而读《庄子》,真的有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受到冲击的不可思议。原来儒家还有这样的解读,原来圣人之上还有圣人。

去年重读《论语》《孟子》,写了一篇关于仁义的小论文。而今读《庄子》:老子谓孔子云:“夫子乱人之性也。”仁义被推崇之至,到这反而成为拘执真性,扰乱天下的祸害。多么难以想象。

喜欢历史,不是说历史上的人与事有多精彩,而是希望从历史长河中窥见一些世事易变的规律、轨迹。读《资治通鉴》,同孔子一样以尧舜为圣。而《庄子》中的尧舜及其所为,成为损人性情的开端。

在儒家,国之君要仁爱,遵礼守己,以天下为己任。而《庄子》有云:“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五帝至以前的历史大概都不可考了。所以对《庄子》中那个无为的君主,人人各行其是,没有纷争,随性率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往。

孔子重编六书,成为弟子必读的经典,是传达思想的基础。而《庄子》天下篇中道:《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多怕应了那句“小人殉财,君子殉名”。也怕自古以来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随时间世事的变迁,变了质,成了谋私的利器。生活中,新闻上,还少站在德之高地,审判众生的人吗。

道家追求大道,《庄子》却言说“大道”也不过是名称罢了,其中的内涵,深意,只可意会哪里能言传。

做坦荡的君子,不为名执拗。

总结

“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已不可见,而发展至今留下的各种经典也是学之不尽了。

那么多的思想流派,那么多的发展解读,如何取舍,如何统一,应是件很大的学问了吧。

《庄子》中有一则小故事很有意思,说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矣!”圣人已死,所留所载典籍不过是些枝节而已。

想完整准确的,能让人理解地记录自我的思想,该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吧。想起曾红极于网络的一句:佛曰:“不可说。”

尘世间纷纷扰扰,给自己留下一块空白的地方吧。那里有最纯粹的情感和最干净的眼睛,感受着,注视着这个世界。

“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读到这句话时,有种当初看到“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怅然和感伤。不需要着急,也不用自命清高。做最真实的自己,随性自然,剩下的让世界推着你向前吧。

读《庄子》,简直是一次重塑三观的过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庄子》,简直是一次重塑三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