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的王国旅行

sick

年关难过,本命年的年关更难过。

借着近期家里病号多,浅谈一下个人在美国看病的经历。

有医保就万事大吉啦?

此前有看到过一篇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的帖子,大致是一家人办了旅游医保,孩子恰好在美国崴了胳膊,上急诊,结果耗了一整晚不说,好不容易胳膊对好了,回头接了张几千美金的账单。说好的医保呢?

作为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人,我觉得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被自己随时可得、全国统一的医疗系统宠坏了。

小鱼儿的外公外婆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向他们强调的文化差异里面,其中一条就是,千万不要幻想随时随地能看到医生。医生需要预约。在国内你可能排队排一晌午或者一整天才能和医生照面;在美国如果不是急症,今天打电话、下个月才能和医生约上是常有的事。

在美国,病人的王国(包括医院、诊所、医疗器械、医药等等)不是那么好进的,通行证绝对不是一张医保卡那么简单。

简言之,一张医保卡只是你去王国下属某一诸侯国的签证。你若要在整个王国畅通无阻,最好的通行证是大把的美元。

付钱听医保的就行啦?

此处拿我生小鱼儿的经历为例。

我怀孕时,我的雇主为员工选用的医保系统是 A。到第二年我生产时,我们转到了系统 B。也就是说,怀孕时我用了医保系统 A,生孩子的时候用了医保系统 B。不同的医保系统有不同的医疗网络,和不同的医院、诊所、医生等等挂钩。所以换了系统,通常你就要换医生、换医院、换各种服务机构。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选择接受系统外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拿更多的钱作为通行证,因为一个医保系统对其系统之外的医疗服务的覆盖是非常有限的。

幸好,我虽然换了医保系统,但是我所用的PCP、妇产科医生和预先定好的医院在两个系统内都存在,省却了许多麻烦。

然而,这也阻止不了复杂的医保系统搞飞机。

就在我安心地生下小鱼儿、在医院大吃大喝两天回家坐月子时,收到了一张挂着四个零的账单。

怎么回事?说好的保险呢?

我先拨通了账单上的号码,来自系统 B。系统 B 说无法报销这个账单,因为这个账单虽然明面上只写了今年的日期,但是里头有上一年我见妇产科医生例行检查的账,他们只能报销这一年的费用。

上一年的账怎么会在这一年里呢?我的医保系统 A 这时候已经和我拜拜了,没法打电话。

于是我拨通了系统 B的 membership service,大致介绍我的处境并开了个玩笑:就像账单上写的,我也真心希望自己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十月怀胎的全过程。

对方帮我接通了医院的财务以及妇产科医生的财务。四方对话半日才搞清楚,原来生孩子这种事情,从头到尾就结一次账,所以这个账确实跨年了。如果我没有换医保系统,当然什么问题也没有。但是我换了系统,这个账就必须分开两头结。

不幸的是我手头并没有明细账单。

在此插一句,在美国你就医时和医生护士绝对不会谈到钱,凡是钱的那摊子事情都由诊所或医院的财务部门管理。很多时候,这两个部门有点像俩单位。一边只负责你的身体,一边只关心你的钱包。因此,账单都是滞后很久才会送到病人手里。

回头说我的状况,接下去是要求两处的财务提供明细账单。我后续又打了好几通电话。财务部门处理事情都比较细致,速度就没法要求了,那都是蜗牛慢爬。但是幸好各个系统均已得知我的状况。

几个月后,终于这笔账从挂着四个零的数字降到了预期中的150刀。

美国的医保系统虽然复杂、虽然经常想把无知的病人绕进去,但是如果你坚持不懈地打电话摆事实讲笑话,有付出还是有回报的。

医保不覆盖的服务怎么办?

举个朋友的例子。某一年,他们使用了一次医保系统外的服务(主要是PCP 认为系统内检测机构查出的结果可能有误)。

这里再插一句,如果遇到我朋友这种情况,非得使用系统外服务,一定要事先咨询价格问题。因为这里有个一般人容易忽视的灰色地带。

简单的说,走医保或者不走医保,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

美国的医疗机构一旦通过走医保途径处理费用时,这个费用一般来说都会至少飙升几倍。当然如果在医保覆盖范围内,病人自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也不会去关心真正的价格。

但是,如果走了医保程序,而医保拒绝覆盖费用时,这个暴涨的费用就会全部转嫁到病人身上。

我朋友的情况是,走医保是几千刀,个人直接支付是两百刀。但是如果他事先没有向医保问清楚覆盖状况、并向医疗机构问清楚个人直接支付的价格,那么万一保险不覆盖,他就要支付几千刀了。所以他那个电话是五分钟赚了几千刀。

结账就万事大吉啦?

如果你以为和医保系统、医疗机构结完账付完钱就万事大吉,那就图样图森破啦。

在美国看医生不是上餐馆。美国的医疗系统在财务这一块,一言以蔽之就是绕,不夸张得说那是“趣途无百里,随山将万转”。

病人看个病,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彻底绕进一个迷宫里面去。

很多时候,一些你以为已经彻底解决的账单会像僵尸一样突然复活,并把你整得很惨。

继续以为我朋友那次系统外的服务为例。他在当年就选择不走医保,向医疗机构直接支付了两百刀。

谁知第二年他接到了来自一家 credit management company 的信函,催的居然是那次系统外的服务,上面标明的金额是几千刀。(请注意:此时距离他接受医疗服务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什么是credit management company 呢?就是催账公司,又叫 collection agency、credit collection agency、debt collector。一旦催账公司寄了账单,你在规定期限内没有付款或澄清情况,今后你的信用纪录就可能彻底被击垮,大到关键时刻要贷款可能贷不出来,小到办理信用卡额度会受很大限制。

我朋友就给催账公司打电话,声明自己冤枉哪,那笔账不仅价码不对,而且早就pay out of pocket 了。但是对方的回复是,sorry,我只代表医疗机构催账,其他细节我一概不管。

他只好继续致电医疗机构的财务,要求对方撤销催账。财务说,账上显示你的医保拒绝覆盖,所以有几千元的欠款。我朋友就再次喊冤,那笔账不仅价码不对,而且我早就pay out of pocket 了。对方说,并无记录啊!你在哪个办公室付账给谁啦?

我朋友只好继续致电那个医疗机构下属的那个诊所——他当时付款的那一处。

就这么来回来打了好多次电话,幸亏他明智地留存着几年内的医疗付款证明,最后终于证明了他的清白。

简言之,这次催账事件中,该医疗机构某诊所的财务没有及时更新总部的账本,总部每年就把那些未收款项交给第三方催账公司,我朋友就接到了那张可怕的催账信函。

因为医疗机构和医保系统蜜汁复杂的财务架构及其疏漏,一个良好公民(按时按量交钱的病人)差点就被催账公司玩了。

医生不在医院?器械不跟医生?

与中国老百姓上个医院就万事大吉——什么泌尿科、产科、牙科、骨科等等统统一股脑在医院安静等待病人,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在美国,大多数医生——包括Primary Care Physician(PCP,主要承担国内卫生所的职责,负责年度体检,发现问题时帮你推荐专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牙科医生、眼科医生、骨科医生、皮肤科以及其他各种专科医生——很多时候在医院里是找不到影子的,相反,他们分散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私人诊所或者集体诊所里面。没有推荐,你根本连医生的门口都摸不到。许多专业的医疗检查设备也一样,都在各种分门别类的诊所里,而不在医生那里。

所以你要想见个专科医生,比如想看个胃病,怎么办呢?不好意思,分几步慢慢走您:

首先,和您的PCP预约个时间见个面,详细描述一下您的胃的问题。他也许啥都不懂,但他会推荐一个在你的医保系统内的消化科医生(或者系统外,如果你的医保系统内不幸没有好的选择);

其次,和推荐的专科医生预约个时间见个面。他也许没有专业设备给您进一步检查,但是他会推荐一家在你的医保系统内的能给你进行检查的诊所(或者系统外,如果你的医保系统内不幸没有好的选择)。

然后您就会发现自己在不停地打电话预约就医,并不停地颠簸在前往各种诊所的路上。

能自己看的病绝不找医生

因为美国的医疗医保系统如此复杂,所以在美国多年我养成的习惯是能自己处理的病情就绝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预约见医生。医院就更罕入了——除了最近因为一次意外,进了一次急诊。

另一方面,真的想见医生的时候也不容易,还会不凑巧。比如节假日或者双休日,医生都不上班,唯一的通道是911和急诊。

小鱼儿最近经历了第一次发烧,不巧是在元旦那个周末开始烧起来的,而儿科医生要到1月3日才开始上班。

1月2日晚上她烧到了39.7度,给她按时按量吃药也压不下体温。整晚我怀里的孩子烫得就像是小火炉。

那晚我真的担惊受怕,最怕的是脑膜炎,虽然小鱼儿已经打过疫苗。当晚我每隔一刻钟或半小时就测她体温,幸好整晚也并未到达40度,否则我们就要跑急诊了。

挨到3日早上,她开始退烧。不过按照常规,我们还是致电儿科诊所。诊所还是很负责的,护士说虽然已经退烧,医生也要见见孩子,测量一些指标,确保一切正常。护士当场预约了两个小时后的时间安排我们见小鱼儿的儿科医生。

这里要插一段美国医保医疗系统的亮点,主要是同一个医生会长期跟踪你的健康状况。

比如像我们大人有固定的 PCP。这位医生通过年度体检长期了解你的基本健康状况,随时提醒你什么时候该打什么疫苗之类。即使因为更换医保系统而更换 PCP,你的这些医疗档案也同时会全部转移到下一位 PCP。

小孩子会有固定的儿科医生。基本上孩子一出生,医院就会建议父母为孩子找好一个医保系统内的pediatrician。从出生开始,小鱼儿就会定期访问自己的专属医生,进行常规检查,记录和追踪成长情况,并安排疫苗计划。这个专属医生对小鱼儿的情况就非常熟悉,他会在各次常规检查时,适时提供各种建议。

小鱼儿在三个月常规检查时,儿科医生就给了一张纸,是婴幼儿发烧用药指南。

小儿发烧的定义是体温到达38摄氏度或者100.4华氏。三个月内的婴儿一旦发烧就是紧急状况,需要马上联系儿科医生或者上急诊。但是三个月以后,如果孩子发烧未达40度,自己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南在家护理就可以。

因此我们发现小鱼儿发烧后,马上就拿出了早早储备好的药物。

另一方面,花无缺的妈妈也马上以过来人的经验胸有成竹地预言可能是小儿急诊(Roseola fever),症状为发烧三天,退烧后出疹子。后来果然应验,分毫不差。

当然,我们在第三天还是去见了儿科医生。医生检查了常规,并验了血,发现白细胞数量正常,应该是病毒性感冒,而不是细菌引发的感冒。

所以小鱼儿的幼儿急疹就这么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慎用急诊

在美国,急诊是真正急救的地方,比如大家从电视电影里看到的车祸、枪伤、突发性疾病。

不同的医保系统会有不同的条款,包括不同的急诊条款。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医保系统,也会提供一些不同的医保计划,大致有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和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 (PPO)两个不同类别。 简而言之,HMO 和 PPO 的不同之处包括:

  1. 医疗网络的大小
  2. 约见专科医生的难度
  3. 购买计划的价格
  4. 对系统外医疗服务的覆盖度

所以每年年底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开会,介绍新一年医保系统的变化时,再无聊也得竖起耳朵听明白。就算不想听,回头也要仔细阅读 HR 的邮件,然后按自己的状况选择最佳的医保计划。

像开头提到的那个旅游保险,到底保的是什么计划?医疗网络多大?病人是不是去了系统内的医院?以及保险条款里面,急诊到底报销那些费用?这些都是问题。如果你要确切知道自己的医保对某种情况能报销多少费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电话向membership service仔细咨询。

除了费用,急诊也是一个很冒险的选择。

前面提到了,正儿八经的专科医生都不在医院。你去急诊就是把自己交给了一堆急诊医生和急诊护士。这些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如何把病人从生死边界救回来。

那么他们怎么应对各类突发状况呢?美国人办事喜欢按部就班。医生和医院对不同病情都有固定的 protocal。这些对同一病症的统一流程可以将医院的责任降低到没有。所以急诊医生和护士会按病情查询protocal,医院需要做哪些事,一件也不能落下;病人或家属需要签哪些字,一个也不能放过;何种情况下可以 dispatch 病人,一刻也不能错过。这些都是流程,是为了善后,防止医患纠纷。

所以开头提到的那个旅游医保的例子,在医院耗一整晚检查各项似乎与崴胳膊无关的指标,都在预期之中。

慎用急诊的另一个原因是,你也不能要求一个急诊医生具备各个专科医生的水准,毕竟人家只是急诊医生而已。一旦病情经过急诊暂时得以控制,比如流血的地方止血了,急诊医生就会建议病人和自己的医生后续跟进。你的医生如果认为必要,就会将你推荐给专科医生,从而转入常规的医疗渠道。

学会对自己负责

美国的医疗医保系统虽然很复杂很腹黑,但正是这样一个系统,教会每个人要认真地对自己的身体和钱包负责。

在这个系统里,你有自由选择医保类型;你有自由选择医保内或医保外的服务;你也有权在医保覆盖的网络内选择医生;你也有权选择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服务。

你还有自由在就医前仔细阅读相关医保条款,或事先征询可能的费用状况,以及积极查看你可以享受的待遇。例如,在美国,一般的医保系统对孕妇会提供很多服务,最简单的常识是你每次怀孕都可以通过医保系统得到一个免费的吸奶器(一般都会提供多个知名品牌和型号供选择)。

总之善用这个系统就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从经常翻阅熟悉条款、调查医生背景和选择医生、调查服务满意度和选择服务机构,一直到慎重妥善地处理财务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病人的王国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