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在地管理需求激增、亟需政策法规类人才、语言类需求下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难题?现阶段中国出海企业的呈现何种新趋势?对于各类人才的招募有何新偏好?

5月17日,中国贸易报社、CGTN智库与领英中国联合主办的“加速提升中国企业国际软实力”研讨会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路鸣以及领英中国人才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茜针对上述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路鸣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抱全球化,这一过程发展非常迅速。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直到今天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多双边合作,比如去年中国和10多个国家签署了RCEP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与欧盟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一系列的安排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可以看到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在不断提高。从去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排行榜来看,中国拥有五百强企业124家,首次超过美国(121家),成为排名第一的拥有五百强企业最多的国家,这个数字说明了中国企业现在取得的成绩。

但中国企业出海所面临的难点或者问题仍旧不少。路鸣表示,首先从经验来说,比起老牌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还有明显的不足,毕竟是后来者,虽然赶超得很快,但是西方企业拥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说中国企业存在不足,第一是经验不足;第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三,国际化人才短缺,特别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早先大都是由老一代创始人创办的,他们早期是没有国际经验的,都是靠自己摸索。新一代的国际化人才怎么培养锻炼,怎么引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化人才,或是从企业现有的干部中培养,或是从外部引进。外部引进的人才,需要实现与本企业文化的融合。”

再看企业走出去涉及的人才本土化问题,路鸣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在中国的外国企业中学到不少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非常迅猛,一个趋势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负责人已经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这也意味着西方一些企业善于利用本土人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

路鸣表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中国公司在海外,绝大部分的管理者还是中国派过去的高管。当然我们也有进步,一些高科技、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也开始从投资目的地国聘用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法务人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人才的融合。”

路鸣曾经走访了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海亮集团,其在欧洲投资并购了当地5家企业,做法就是留用原来的企业高管,通过调整一些激励措施,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和激励政策,将本土人才为其所用,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效。

王茜也观察到了上述变化,她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我们发现过去的一年,企业出海当地的管理人才呈现加倍的趋势。说明中国企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用当地的人才管理当地的企业的好处,这是非常大的趋势转变。”

有关中国企业出海的更多的趋势,王茜感受到,需求量最大的仍是技术性的人才,因为中国企业出海还是希望产品过硬,技术过硬。而目前在疫情期间,领英发现更多海外优秀的无论是华人甚至是外籍人士,也希望能够加入到中国企业当中,中国企业出海发展逆势而上,比如说自动驾驶领域,中国人才聚集能够排在全球第一。

同时,语言类人才的需求正在大批量减少。究其原因,王茜认为,一则是,企业招募了更多当地的人才,因此不需要语言类的人才进行交互。二则是,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科技手段,这也会降低对于语言类人才的需求。

还有一块人才需求,也是接下来中国急需的,即了解不同国家法律法规的人才。这也是贸促会特别强调的,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出海的时候规避法律法规政策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主动拥抱各地法律法规,现在处于多变的模式,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

“总体来说,从技术管理类,管理类,语言类到法律政策法规类,这四类人才在整个出海公司当中是非常核心的中流砥柱。”王茜表示。

一个好的开始是,领英中国营销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蔡晓丹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出海的时候碰到一个瓶颈,海外用户认为中国的产品就是廉价和便宜,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的认可度不高。领英在2019年发布过一份白皮书,发现过去几年海外B2B的采购方逐步地会把‘高质量’、‘创新’这样的一些印象置于中国企业出海产品之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在地管理需求激增、亟需政策法规类人才、语言类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