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再好,也架不住父母理解错

文/丛绿

孩子再好,也架不住父母理解错_第1张图片

一、 当孩子进行积极归因时,父母能理解吗?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对你说,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因为外界环境太吵闹,你作为家长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孩子在找借口?

这就是这个初中男孩的苦恼,他一贯学习很好,但这次英语考试考得很糟。

咨询中,他烦恼地说,“那天考试我真的头很晕,眼冒金星,很简单的题都犯了错误,而且填写答题卡也抄错了。我自己觉得没多大关系,反正我都会做,只不过这次没考好。可是我爸爸妈妈很生气,觉得我是找借口。”

我问他:“你有没有因为爸爸妈妈误解自己而生气?”

他说:“我也想和他们赌气,以后不学了,看他们能怎么样!可是想想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还是得学。”

对此,孩子妈妈的说法是:“我觉得考不好没问题,不能找借口说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看是不是自己没有掌握知识点。”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说的是真的呢?他的确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不好,才没有考好,他的知识掌握还是很扎实的。为什么不相信孩子的说法呢?这是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这个孩子身上反映出了两个重要的优点,是父母没有发现并给予肯定的:

一是他对事情的解释风格是乐观的,将消极事件解释为暂时的、外部的、与情境有关的原因,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这种积极归因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利的,因为乐观的风格会带来良好的心态。

二是这个孩子的心理韧性很好,没有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赌气报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情绪与心理容易冲动,有时因为一件小事就可能会与父母产生心理上的严重对抗,甚至从此弃学都是有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孩子再好,也架不住父母理解错_第2张图片

二、遇到挫折,才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

另外,针对这个咨询案例,我特意强调了以下的观点: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需要别人,痛苦的时候才需要,所以孩子遇到挫折时,正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学习好时春风得意,谁都会心情好;但考试挫败了还能被理解和关爱,这时孩子才是最感温暖的。

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则和女儿的互动消息:

我40岁生日时,女儿说要给我过个有情调的生日,晚上吹了100多气球,在墙上粘成心形。可气球总是粘不牢,不时掉下来,还会爆。

女儿突然大哭说:“两个小时都没做好!”

当时我紧紧拥抱住她,说出来她的情绪,“很沮丧、很有挫败感对吧?”

她哭泣说:“紫色的爆掉不够了!”

我说:“妈妈现在就出去买,好不好?”

奔走在夜晚的街头,我想:即便踏遍上海,今晚我也要买到紫气球!

去了好几处地方,都已经打烊,后来打车去麦德龙,差7分钟关门之前,买到了200个气球,还买了些小玩意给她。

回到家,她已经恢复了平静,为我做了好几个首饰,笑着说:“妈妈,我很快就好了,不会很长时间难过,你怎么出去那么久?”

我搂着她说了一句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别人,痛苦的时候才需要,所以妈妈一定要为你买到气球。”

不仅是爱孩子,就是爱身边的其他人,都需要非常用心,在他们真正痛苦时挺身而出,在他们狼狈不堪时默默善后。

因此每年的高考,我都在咨询中叮嘱家长们,如果孩子考得好,那当然很好;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一定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爱和接纳而心怀感念,即便是紧张的亲子关系都会因此而改善。

有一则关于IBM的创始人汤姆·沃特森的故事。他的一个子公司负责人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导致公司损失了1000万美元。

当他被叫到沃特森的办公室时,他说:“我想你会辞退我。”

沃特森一脸笑容地看着他说:“开什么玩笑!我们为你付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怎么可能就此让你走人。”

优秀的沟通者都深谙认知重构之道,知道如何以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为契机,营造出可能性,激励周围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应参考这样的原则。


孩子再好,也架不住父母理解错_第3张图片

三、时刻牢记,父母和孩子的视角是不同的

这个孩子的妈妈一开始有些担心,如果孩子如果遇到问题就归结为外界的原因,会不会形成习惯。

后来听我解释了积极归因的原理,才明白其实孩子面对消极事件进行这样的解释,恰恰是一种乐观的态度,那些遇到消极事件就归结为持久的、内部的原因的孩子,往往会容易因为这样的内在对话而自我打击,丧失自信心。

这是个善于反省的母亲,当她听完这些分析时,自我省思说:“看来我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不能从外部找借口,可是孩子并不觉得这是借口,而是事实。”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即能够意识到成人的视角与孩子是不同的。

我举了问路的例子给她。

如果你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向别人问路时,对方可能会觉得他指引得很清晰,看到一个什么商店就拐到什么路上,第几个红绿灯时左拐或右拐,可是你听得也许云里雾里,因为那些对指路者来说了如指掌的标志物,对你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双方的视角是不同的,此前的知识背景是不一样的,就要考虑交流的有效性,如何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来交流,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都是亲子交流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样的话,孩子就不至于觉得不被理解,备受打击,甚至会因为误解或不当的交流方式而与父母产生严重对抗。


请关注丛绿生涯规划,作者致力于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擅长职业动力与学习动力的提升与激发,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曾任中华书局上海联络部主任,《中华遗产》副主编。中国职业规划师,国家生涯规划师,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指导师,生涯规划、职场心理与青少年教育专栏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丛绿生涯规划(conglv2)

个人微信号:conglv9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再好,也架不住父母理解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