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理性去填坑

仅仅从私塾的拆书版已经可以看出《超越智商》是一本特别烧脑的读物,书中不光提出了很多问题,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论的探讨,私塾给它评了二星难度我个人觉得偏低了,至少三星。

蔡叔在《认知突围》里写道年轻人应该多踩坑,坑踩多了才会避坑。对于外在的坑,我们可以避,但是有些坑是在我们思维认知内部的,这些坑我们避无可避,只能填。书中概括了一些认知层面上的坑,包括认知吝啬、认知框架、过度自信、我方立场等,填坑的方法有无偏差思维、假设性推理、反省心智、开启系统2等。高智商的人也会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是因为智商不代表理性,而填坑,需要带上我们的理性。

第一坑:认知吝啬;填坑材料:慢思考。

吝啬鬼的同义词有守财奴、铁公鸡,反正这类人对拥有的资源“能不用就不用”就是了,认知吝啬鬼是指那些不愿意使用自己的大脑资源进行慢思考的人,他们只喜欢快思考,因为快思考几乎不占资源,不会产生大脑资源占用的不适感。正是因为他们很少进行慢思考,所以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负责快思考的系统1一直得不到提升,系统1越是不提升,认知越吝啬,恶性循环。

要填坑,首先得知道坑在哪,这就只能先开启系统2去扫描,系统2从不被激活的人一直都只能是吝啬鬼,从主观愿意开启系统2开始,局面才开始有转机。

第二坑:认知框架;填坑材料:反省心智。

当我们开启了系统2,填好了认知吝啬的第一坑之后,后面当我们越思考,越会发现问题,表层的认知框架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经过反省修正,很多人的的认知框架都是表层的,这些认知框架大多是来源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大多数人的认可等因素,书中已经列举了富人就该吃亏和同情心的例子。我还想到一个,身边总有一些人,碰到一点负面的事件就特别喜欢抱怨政府,说政府就应该如何如何,我觉得这也算一种表层的认知框架,关键字是“政府应该做得让我满意”,学完《一课经济学》的我们应该知道,政府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厉害,指望政府还不如指望自己。

反省心智就是作者针对表层认知框架放出来的大招,时不时让思维跳出来站在对立面反驳一下自己,特别有助于修正认知框架,当自己处理感性大于理性、情绪化比较强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开启反省心智尤其有效。

第三坑:过度自信;填坑材料:假设性推理。

自信是好事,但过度的自信却容易让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相信自己是对的,特别是当某件事情做起来都很顺利的时候,自信心会膨胀,容易出现过度乐观的心态。过度乐观一定程度上是个危险的信号,想想在牛市中乐观赚钱的人们,意识不到风险还喊着要加大投入。

假设性推理就是让小人做替死鬼的做法,有点像玩RPG游戏中先存档再去冒险,死了大不了重来。这里面由于条件是假设的,因些推理一定要尽量严谨,遇到推不下去的时候大不了再作一级假设,也不要想当然地急于导出结果。说到严谨推理,数学上的概率论、反证法、数学归纳法都是相当有用的工具。

第四坑:我方立场;填坑材料:无偏差思维。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和立场,我们常常需要站在自己所在立场为某自己一方争取最大利益,比如我们要以公司员工身份进行社交的时候就需要为公司争取利益,这样的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会让我们习惯了以立场作为思考的基础,在一些明明没有关系于自己利益的问题上也不知不觉地用上这种方式来思考,容易引出片面、不客观的结论。

我方立场的坑其实也属于一种表层认知框架,“富人就该吃亏”这样的框架一般只存在于穷人当中,因此,无偏差思维也是反省心智的特例,运用起来也是要自我反驳,一般是系统1先调出我方立场的思维方式,会用无偏差思维的人就会迅速上系统2接过任务,让自己尝试在他方立场上感受一下,看是否得出一样的结论,若否,则进一步找出问题、修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上理性去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