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第八天(薛侃录2)

《传习录》学习第八天(薛侃录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7.28  星期五

    1.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

      人们改变是想变成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不需要改变,因为他认为他已经是聪明的人了。最愚笨的人也不需要改变,因为他认为他自己愚笨,改变不了。只有认为自己不聪明,但又认为自己能改变,而且坚信能改变的人,才可以改变。
      而在阳明先生看来,“不是不可移,而是不肯移”,阳明先生的回答关键在于“不可”与“不肯”这两个词的比较。“不可”所适用的对象是天命及人力所无法着力的部分;“不肯”所适用的对象就是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部分。举个例子,一块石头无论给予怎样合适的温度,也不能孵出小鸡来,这种事情我们说其“不可”。一个正常的鸡蛋,可以孵出小鸡,但我们打算把他炒了吃掉,所以说是“不肯”孵出小鸡。 

  上等智慧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且说这里说的“下愚”之人,就是那些在思想、觉悟、素质等方面低下的人,这样的人,若真肯发愤自修,其心体修养,也可以到达“精金”的程度。

        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一点也不高,甚至经常被人耻笑为“愚蠢之辈”。据说,哪怕一篇很短的文章,他也要念上几十遍才能念熟。好在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从来都不认为读书是份苦差事。终于,天性愚钝的曾国藩,因为“天道酬勤”而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极有影响的大人物。

      努力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伟大的成功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得。即便天生愚钝,只要不懈不怠,日积月累,奇迹早晚会发生。

      当然,聪明之人也要不断努力,更上层楼。连孔子都认为自己不是上智之人,你还敢自认聪明或者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图片发自App

2.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专心于道德涵养上的人,每天都能发现自己有不足;专心于知识见闻上的人,每天都发现自己有进步。每天感觉不足的人,德行会一天天进步;每天感觉进步的人,德行会一天天衰微。

        专注在心上用功,不向外求,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能改进。而知识见闻造成的弊害就在于多而不精,乱而不治,傲而不诚,这样就丧失了求学治世的本心。

        而阳明这句话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的是,他这里是拿“涵养”和“识见”做对比,容易给人一种轻视“知识见闻”,只重视“涵养”的意思。而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说阳明认为“知识见闻”就不重要。所谓的“涵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离不开知识见闻的,如果撇去了“知识见闻”,只是在那里空守着一个“心”,你又涵养个什么呢?要知道,在“知识见闻”的同时,涵养此心才是主脑,将心涵养好了,断断没有在知识见闻上会有所疏失的情况出现。

      而一旦人“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那就失却主脑,一味贪多,心的内养不足,真到了考验你心体的时刻,依然会倾倒。知识见闻再多,在信息时代,你贮存的内容还能多过电脑吗?所以,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是完成其他事物所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能力,才是人的核心价值,实现这种核心价值,除了在心体的涵养上下功夫,再没有第二个着手之处。

《传习录》学习第八天(薛侃录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学习第八天(薛侃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