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中)

吃饭这事,有着很明显的中国特色。在酒桌上,很多人特别关心你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昨晚我在外与人吃一顿饭,席间有人看到我不吃肉不吃鱼,大家百般询问,百般不理解,百般劝解,纷纷认为我这样子是不行的,营养会跟不上,精力会受影响。

这还是比较好的,以前在别的饭桌上,可能是因为我坐主宾的缘故吧,会有人为我夹菜,各种劝说,让我吃,劝我吃下去,大有我不吃就不罢休的势头。只有我装模作样开始做吃的样子的时候,大家才稍微心安一点。整个过程我的吃饭问题成了一个头等大事。

其实,我很不习惯这种感觉。吃饭是一个极其个人的问题,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这完全是个人习惯问题,我们的关注有些过度了。当然,我知道这是他们关心我、对我好的表现,他们唯恐我吃不好、吃不饱,唯恐招待不好我,唯恐慢待了我。

看看我们吃饭的架式,也挺有意思的。一般都要七大碟子八大碗,每个盘碟都要盛得满满的,每次请客吃饭,如果全部吃光了,盘子里没有剩下的,做东的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往往是在点菜时就要远远超出需要的饭菜来点,万一看上去吃得盘子普遍见底的时候,做东的人会很不好意思地抓紧加菜,即使客人一致反对也一定要再点上几个。当然,等菜上来的时候,基本是没人动筷子的,主人再殷勤地让客人吃一口,“哪怕是尝一尝呢。”

看看有些国家,他们吃饭一般都是自己吃什么就点什么,然后自己点的菜基本就一盘子,或多或少,根据自己的食量确定要什么,要几份,一般也都能全部吃完。其实咱们现在的很多大餐也参考了外国的分餐制的某些做法,不再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同时从一个盘子里夹菜了,实行了表面上的分餐制。为什么叫表面的分餐制,因为我们这个虽然名义上不在一个盘子里夹菜了,但是菜基本还不是自己点的。而是每个人都一样,全部是按套路上的。看看上次我们国家2014北京APEC会议,那菜的阵势看上去就不是让客人来选的,而是你事先什么也不要做,只管坐下来,双手扶住桌子,不扶也可以,随便你怎么放,就会有人一道一道的菜给你端上来,吃不吃随你,但上不上、上什么、上几道菜,你是说了不算的。看那架势,那菜按套路上来之后,不剩才怪。

平时吃饭,也有饭店实行类似的办法。菜金是按照人数来收的,标准有128元每位,也有168、198、268之类。有一次我去苏州出差,有朋友请我吃饭,饭店即是实行分餐制的。朋友为我点了一套素餐,300多元一位。这样的菜除非点套餐的品类不一样,每个品类的套餐都一样,每个人上的每一道菜都一样。如果你自己觉得太多吃不下,要求减掉一个或者几个,那是万万得不到允许的。然后一道道菜鱼贯而入,纷纷摆上你面前的桌子,直到每个人的面前堆成一垛小山。

在这样的餐桌上,只要你不是大肚汉,一般吃不下。有人看到菜上来了,每人一份的,给别人也没得推让,只好自己享用。每一个菜基本可以做到少而精,一般人就会上来一个吃掉一个。吃到一半的时候,基本就完全饱了。后面再上来的菜,基本就是尝尝了。饭量小的尝也没法尝了。于是有人就说,“肚子饱了眼不饱”,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眼大肚子小”,都是看着好,但吃不下了的意思。

所以吃这样的餐是要讲究一些的。你不能每一个菜上来都一扫光,你只能每一种少吃一些,留着肚皮吃后来的菜,这样才能保证你有口味有肚子可以品尝到后来的美味。反正你不是每一个菜都剩一点,就要前面的不剩后面的全剩。

我一直不明白饭店为什么不做得节省一点,我按原价给你钱,你少做一点也可以啊,争取不要剩就好。在饭店,他们是万万做不到的。仔细思考起来,原来饭店也落进那种怪圈,虽然是同样的钱,我也不能为你少准备菜,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不值这个价格,还是剩一些比较好。我的高价格是需要较多的菜品,较多的量来承载的。再说,确实也有不少大肚汉,挺能吃的,你觉得多很多,人家那位大哥还觉得不太够呢,还是多准备点好,反正价格也配得上。

理念不改变,即使形式上学习了新东西,结果只是用新瓶装了旧酒。看上去文明了许多,骨子里还是原来的做派。这是不是当年的张之洞们所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不好的结果的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