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情在右

冰心有一段话,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我们把同情扩大一下:爱在左,情在右。人这一路走来,有爱和情相随,才会有拂堤杨柳,燕语莺啼;才会不畏将来,载奔载欣。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很多角色,相应的就有不要同身份。但最基本的角色或身份就是职员和家长,也就是我们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工作以糊口,家庭以繁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可是生活中往往二者有冲突,甚至不可兼顾,作为老师,尤其深有感触。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左手情,右手爱啊,换句话,即面面是情面面是爱。

工作以糊口,如果仅仅为了糊口,我们的饭碗目前还不得立即跌碎,但若想捧稳了 却非易事。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没有什么不可取代,没有谁不可或缺,我们的工作性质,注定了如果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得时时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否则真的就等着被抛弃,至少被嫌弃。

抛开以上外因不谈。我们面对的是等着我们着色的学生,一张张纯白的纸。我们怎么敢马虎随意地乱涂乱画。那会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啊。所以,我们的工作,尤其以工匠精神待之,而这种精神的源泉,是爱。

我们爱学生,不是口号,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交给你,是对你的信任。我们怎么忍心辜负了这份信任?所以,我们爱他们如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忍心让他们落伍,把他们教歪。

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在别人手底下被塑造,我们就不能不祈愿,那个教我孩子的老师,也跟我一样,待他如子或待她如女。以春风化雨的爱心,把所有的孩子滋润成一颗颗闪亮的灵魂。

我们爱岗敬业,这就是是爱,是大爱。教师的爱是良心,是时时一棵保持葱郁的善心。是我们工作的立身之本。没有爱心,我们做不来老师,也做不了老师!

于是,我孜孜不倦,我们把腰弯成90度,我们做知识的阶梯时还不忘关心孩子的心灵和生活,我们倾我所能贡献着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顶着星星起来,踏着月色而归。我们除了对得起我们这份养家糊口的俸薪,我们最主要的是得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爱心。

那么,我们的家庭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哪儿去了呢?

这个,不冲突。

语文大师肖培东说:“请别奢望我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校、给了学生。那不是教育。至少不是我要的教育。

下课了,改完作业了,备好课了,走出校园,我就该走向教育工作时间以外的我。我很认真地工作,我很讲效率地教书,就是为了我能赢得更多的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然后,我要阅读,读留在我枕边的智慧,与哲人对话,与思想碰撞……

然后,我一定会听我的音乐……没有教学的繁杂,没有工作的疲惫,音乐似水,我裸浴其中。喧嚣的城镇也开始安静,与我一起寂寞又默契地感受一种浓郁芬芳的升华与密集的沉淀。

还有,我要带着我的亲人们一起吃饭唠家常,陪我的孩子一起蹲在地上看蚂蚁是怎样穿过一座小沙堆,看月光是怎样泛上青草尖上,看童年的风筝究竟可以飞上哪朵云彩……我要陪大家看一部也许我会觉得很无聊的电视,和他们说些课堂上我永远说不上的笑话。一次远行,几声高唱,山水与我一起惬意。……

我还可以想出很多的乐子,供我慢慢触摸,细细舔舐。

只是,别让我只扑在教育这个词上。谁都不可以夺走我自己的时间。

别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我,因为除了教师这个角色,我们还有其他的身份。

别要求我奉献太多,尤其在我感到身体疲惫的时候。

我可以是蜡烛,但请允许我源源不断地为自己添油剪花,我不愿意永远用微弱的光烛照我暗淡的前程。也请你别用孺子牛的缰绳捆缚我生命的步履,作为教师,我必须要有一亩幸福的耕耘,但,我不做羸弱却耕耘不辍的病牛,这样的姿态,我不接受。

我一直希望,站在讲台前的我健健康康。我不愿意以衰败的身躯支撑教学的天空,沧桑的表情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灰暗的眼睛又怎能点燃他们心田热爱的明灯?一天的疲惫,我撑住了,那是我的敬业。长期积劳成疾下的如此敬业,又能有多少真实和效率可以送给我亲爱的孩子们?

爱,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懂事的学生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老师,而不是拖着病体一味用感动来垫高的授课者。

病了,我就会休息。累了,我应该放松。看,休憩之后的奔流更有力量。听,调整之后的步伐更为坚实。懂得进退的人生才是真有意义的人生,深谙动静之理的工作才最能体现高效率……

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不要求我做太阳底下最无谓的牺牲。奉献教育,不是短暂的生命消耗,而是该有持久的动力支撑。”

请原谅我大段引用大家的文笔。肖老师说的深得人心。有爱的人,不会忽略亲情,不会忽略每一个身边的人。学生是自己的,家人更是自己的天。调节自己充实自己和谐家人,一样是为了工作为了学生。

左手爱,右手情,用爱和情铺展开来的天地才会花满径香扑鼻,才是我们的玫瑰色的暖。才会让我们在这凉薄的世界上深情地活。

以冯唐的话结尾吧: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在左,情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