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7.9.16

多神化意识状态是对应本初现象之丰富的尊重。源自内心的一种认同性信赖的人本化性格的自然强化。

一神化概念则是阶段对立差别化斗争后的简单适从,或多或少有些许的不可避免的被动之引导。

总体是我之外化依赖的不自觉依附的降格(未必是我之自主的自觉)是一种强权状态下的被动信仰的剥夺之限制的持有。

理性的未必有效当在于情之体谅的普遍关照而不应囿于不可意识的一种运命性既定给出,乃在于多样化可能的积极持有,在于起初是喜乐之善的豁达美好,而不是推卸的悲剧式贪婪的原罪否定,反倒是我之主体的积极责任担待的自律化从容。

缺少真诚便会产生附带的装饰,失我则产生更多的执着。

2012.4.29

于静中感受到喧嚣是有我,于喧嚣中感悟宁静是无我?抑或艺术的体验在于从有到无的忘境,从无到有的化境。

或许由此获得的定论会是如此的:伟大的艺术是冲动的——充满了动态的张扬,但我们深入了解是却又总会体验到一种平和的静,是心的回归,一个人的自我再还原。

我们总会站在此岸遥望彼岸,最幸福的时刻与美好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艺术正在于挽回这本不必要的懊悔,是人心的疗伤,是关于梦与现实(人生)的真诚诠释、传递。

希望是一份美好的渴望,满意度,是颂扬,关于自我过去未来的定向。

情愫的催化作用取决于主体的情感认知。易被情感左右的人未必多情,不过是一时的冲动——莫名的造次,唯恒久的绵密才是真诚,亦即情感的生成不在于偶然的完成,而是基于其一点的相遇而后如期的映射。

唯心能平静才能深刻,超越,才能怔悟,才能体验到自我本性。

真实是自我由衷的认可与被认可,而不在于外在强加的范围。

那些自以为可以控制的都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妄自尊大,唯谦卑才足以纳下。

无求于佛着即为佛,

艺术是缺乏的反馈,

快速被证的智慧是间间小智的侥幸,唯有大智慧才能不被计较——超脱了人与人之间的无聊,直达心的深处。

思想境域的开阔才能终结对外在匮乏的哀伤与不幸,既而求诸自我心心灵的平和纯净。

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减少不必要的愤怒,调节“摩擦”的接触力度,从而不断减少我们的束缚,重获意识上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