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传统古琴音乐

      首次听到古琴声音,只是觉得好听,与以往所听到的乐器声音不一样,准确地说应该是韵味不一样,并不仅仅只是音色的差别,就觉得奇怪,但也很喜欢。

      翻看古琴谱就会发现,它是只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徽位而不记录音高与节奏的减字谱,不像简谱、五线谱般节奏丝毫不差,音值组合清晰明朗,甚至速度、力度皆标注分明,就算从未听过此曲,视奏亦可抓住其音律六、七分之多。可古琴谱,根本无视奏可言,如果你从未听过此曲,根本无从下手,甚至还需花很长一段时间去读谱,再结合录音,细细揣摩。但就是这样的过程,才能够感受到自己与音乐的结合,体会乐由心生,不单单只是乐谱表象给你的视觉,在这之中才可感知 比视奏完整乐曲更多的快乐与收获。

古琴谱


      古琴调弦以不紧不松为宜,过紧易断,不利于左手走弦,过松易无力,发声绵软拖沓。可现在看到很多调弦标准却是五弦A音440HZ,以此为标准来调节其余各弦音高,未曾考虑手上现在持有的这张琴是否适合这样的音高标准,只是以机械为准,可有在乎琴之所异,琴之所长。

      一次在参加某音乐学院举办的传统筝乐艺术节上,无意中看到很不一样的古筝谱,这个仅仅只是骨干谱,在里面找不到任何关于吟 揉 按 滑的标准符号,在之前的音乐专业书籍里也从未遇到,就觉得很新鲜,问了起来,才得知他们地方的音乐一直都在使用这样的骨干谱教学,弹曲子之前也是需要多听各个不同演奏者的录音,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好标注,滑音 按音 呼吸 乐句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心境与对音乐的感知而来,并不像现在我们通行的古筝谱,是把所有的吟 揉 按 滑标注的清清楚楚,演奏者都须按照谱面而弹,否则就会出现错误。这样对于以韵补声的传统音乐来说,是否少了主宰灵魂的“韵”,而那些曲谱书写的复杂性也可想而知。

详细符号谱


骨干谱


      还有一次在比较权威的艺术学术交流会上,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老师也指出,现在我们的音乐产量很大,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传唱洪湖赤卫队的老歌。通过这些,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么多年我们的音乐发展道路 是否真正发展了我国的传统音乐,还是现在发展的音乐已经面目全非了。

      古琴现已列入非遗项目,随处可见保护、传承、发展,可是应该怎么去传承 怎么去恢复?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从传统文化入手,从宗教开始,是否可以学习传统音乐理论,而非西方基本乐理与曲式分析。现在大多数的音乐教育都在用西方的理论分析中国的音乐,名为洋为中用,可是它们原本不一个体系,是我们拼命地在苟合其共同点,硬把它们扯在一起,这样是否太过于牵强附会了。

      西方音乐有其发展的渊源,是以宗教为宗旨的,音乐是献给上帝的,作曲也有其精确的音高记谱、复调和对位法,所以他们不允许演奏者差池分毫,更谈不到修谱、改谱、任由自己性情发挥。

      可中国民族音乐却不一样,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作曲家,异名同谱的作品不胜枚举,一首作品人人演奏都可各具一格,好的意境与韵味流传开来 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各大流派。而我们现在培养这么多优秀的专业演奏人员,却出不来一个流派,我们是否应该从培养方向上找找原因,是否如此去思考,我们可以找到恢复传统音乐的方法。

      中国的音乐与中国的文化是一致的,都有其民族性与地方性,无论从语言、戏曲、风俗都有其特征,我们不能 也不应该将其归为一致。所有的东西一旦进入系统学习,便失去了本来面目,民歌都用美声发声练习,戏曲模仿西方歌剧,器乐也尽是训练技术的练习曲。再持续下去,所有人的歌唱与演奏千篇一律,像一部复读机一样不差毫分,这样一模一样的演奏,难道我们真的只能从舞台的舞美与灯光、服饰与妆容去区分吗?音乐的个性化何在?

      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是杜撰的吗?陶渊明的无弦琴也是为了写诗而来的吗?真的不要让我们流传的佳话在现在美好的时代成为空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传统古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