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生迈尔和英国焦耳,共同完成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
“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1847年,德国科学家H.亥姆霍兹,明确指出:
“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规律之一。”
弗洛伊德曾明确地说过:
“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按照他的说法,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心理动力,一种能量,也应该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两者的结合,让我们不免会想到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里边一个术语:升华。它是心理动力的有效转化方式,也是欲望压抑后强而有力的释放手段。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的作用,可使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不抑制其表现。一般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而且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的艺术巨作《圣母像》,就是画家对其母亲的情感升华的创造。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防御机制的最高水平,一个人只有在自我健康和成熟时,在性本能部分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实施这种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科学的、艺术的、文化工作的热情,都归为本能冲动和欲望的升华作用。虽然历来就有争议,但又很有道理。
我发现,在很多艺术领域,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不是曾经生活坎坷,就是曾经感情受挫。一个幸福的人,靠想象很难创造出一部旷世之作。唯有那些经历过伤痛的人,才有可能给我们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差异产生美。所以,人们常常记不住很多幸福的瞬间,却能一辈子忘不掉那些痛苦。
说说我吧!因为在青春期曾被拒绝过,我强烈地感受过被拒绝的难堪和痛苦。
14岁,上初一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刻画在我脑海里。我偷偷给她写了两回纸条,夹在故意借她的书里,偷偷还给她。
然后,我期盼着,忐忑着,整天偷偷观察她。但她却像没收到似的,对我一如常态。
渐渐地,我的喜欢变成了羞涩。看见她,一说话就不好意思。久而久之,我就不怎么和她说话了。于是,我显得更加伤心失落和寂寞难耐。
有几个男生,经常和她打打闹闹,我看见就生气。对她的态度,又从喜欢变成了反感,甚至厌恶。直到毕业,我和她都不搭腔。拿到毕业照时,我还在她脸上划了个道。
30年后,初中同学举办第一次聚会。因工作原因,我没去参加。不几天,我接到了她打给我的电话。
电话里,我们像熟人一样说笑着,打探着各自这些年来的生活。她说,她已远嫁到南方,现在重庆安家。老公是南方人,有一个姑娘。语气中,感觉她生活的很幸福。
通话的末了,她说,没想到我这些年会变化这么大。我诧异地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她说,你现在你的声音好温暖。她欲言又止地说,如果当年,你不那样对我,也许……再三追问,她却匆匆挂断了电话。
很快,微信过来。
她问:当年你怎么那么烦我?
我回:我曾经给你写过纸条,但你没有回。她问:什么纸条?我从来没有看到呀。
好久,我回了一个尴尬的表情。我相信她没说谎,可能她是真的没看到。但我却假想为被拒绝,在青春期几乎性情大变。
在后来的聊天中,才知道,就是因我对她的冷漠,她才故意和男生打闹,引起我的注意。她说这么多年,我曾经无数次进入她的梦。而我也无数次,梦到被她拒绝。
现在,远在异乡的她,每年都会给我寄些重庆辣椒。我也会给她寄些泰山煎饼。感情的事,却从未再提起。
当年,就是因怕拒绝,我错过了青春年少那个眼中的“美人”。
30多年的岁月,把我打磨成中年大叔。心理上的成熟,才能让我今天说出这段没有结局的“暗恋”故事。
时至今日,无论我写任何文字。只要和感情有关,总会有她的影子存在。也许,这就是未了情愫的升华吧。
因擦肩而过,青春年少才会显得异常美丽,如夜空的焰火,匆匆而难忘。
感谢她,也感谢那段岁月,让我因怕遭拒绝,而不断去压抑欲望。是升华,成就了我不断形成的文字,记录了岁月给我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