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

太极拳中正解密顽疾太极
人有两个顽疾最不好改。
一是观念最顽固,不好该。
二是习惯最顽固,不好该。
我一直反复强调要练出沉来,可以说:练出沉来得太极。

太极拳,松到哪里,哪里就会感觉沉重,感觉累,练到脚下以后,就等于练出整体的沉,那莫,练拳时,只要一动,就会觉得全身都沉、都累,而且是非常的累(虚腿、脖子、脑袋除外)。
只有沉、累,才能练出太极的功力,功力来自于盘架子。

安:是稳的意思,由于不断的沉,造成重心下移,重心下移的越大,也就越稳固。
舒:是舒松的意思,也是最大程度不用力的意思,肉体由于不用力的状态,也才能导致肉体的舒展开,才能导致松,这里的舒,是肉体舒展开的意思,与动作的舒展不同。

说到中正,先说几个概念

重心线:
假如,一根长木头,这根木头立起来,要是不倒的话,其重心必须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这根木头的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假如,这根长木头是7字形,或y字形等等,虽然外形不同,要想立起来稳住不到,也必须达到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横力或扶力:
有一根大粗的竹子,直立的长在地上,竹子里面是由许多的竹纤维组成,一般情况下,竹子是直的往上长的,那么,这时的竹纤维的作用,只是起到上下支撑的作用,这时的竹纤维用的力最小。一旦这根竹子遇到刮风,竹子就会弯曲,那么,里面的竹纤维不但要起到上下的作用,还要起到横向扶正自身身体的作用,也就是说,竹纤维多了一个横向的力,这里叫横力或扶力。

中正有以下几个意思。

一是动作到位时的中正:
根据动作的配合,身体要直、正,太极拳要求松腰,前提就是身体要正,腰是人体的中部的一大关节,身体要是不正,腰四周的肌肉就会用力,也就是会产生横力,这个横力就如同一个关卡,就会造成上身无法松下来,也无法往下传导。
这个中正,一定要动作到位的中正,才能起到作用,假如动作不到位,即使身体再中正,也没有用。
有一些女同志,尤其是中年女同志,长期练太极拳后,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女同志会有一些大粗腿、大屁股的体形,其原因就是,腰以下的部分,由于重心线不能与上半身统一,造成上下重心分离偏移,也就是用到了肌肉的横力,长此以往的练下去,就会造成大腿、屁股的肌肉非常发达,使得腰以下看上去非常的粗壮。根本的原因,就是追求外形动作的漂亮,而忽视了重心线到位的要求。
动作到位以后,肌肉不产生横力,而这时再不断的松,也就是减少肌肉上下的作用力,才能炼出沉来,太极的功力才能练出来。

二是方位的正:
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对方位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方位错误,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很多东西练不出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位错误造成的。
就杨式太极拳来说,许多人练单鞭,都是斜着身体,也就是手向东,而身体朝向南,或西南偏南,这就是方位不正,造成练不出单鞭的威力(背北面南的练拳)。
说一件真实的事,以前,有几个新来的师弟,练单鞭身体不正,师傅就给矫正,说身体不正发不出劲来,要练好了单鞭,一摸对方,对方就如同触电一样跳起来,大家一听觉得新奇,当时师兄弟比较多,大家一起哄,就让师傅给演示一下,师傅就让一个身体最棒的师弟过来,这个师弟,身体很宽很厚,也年轻,20多岁的棒小伙子,以前练过摔跤,铁球贯身等。
师傅用比平时还稍慢的速度,用单鞭式,慢慢的就摸向师弟的胸口,手掌接触师弟的一刹那,师弟身体痉挛颤抖了一下,嘴里发出“额”的一声,紧接着,就跳了起来,倒退了好几步。这下大家算是开了眼了,师傅回头问大家“谁还想试试”,大家都往后退,都说不试了。
(这件事,如果哪位要是有疑问,趁着当事人都在,可以去证实)
练拳当中,一定要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就单鞭来说,胸口一定要与手臂对应,也就是方向要一致,虽说不是绝对的一致,但至少要有一致的意思。
方,有方圆的意思,许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园,却不知道内在的园,是由方中练出来的。

三是范围要中正
范围,指的就是前进、后腿时,身体要中正。
这就要求腿的配合,腿,就如同搬运工,不管前进,还是后退,必须要把身体稳稳当当的给运到位,如果步伐错误,也达不到中正。
太极拳的步伐,只有建立在支撑腿的沉稳上,另一腿迈步才能轻灵,绝不能因为迈步破坏身体的中正,也就是迈步也要以身体中正为本。

太极拳的步伐,必须达到进退自如。
比如,有的人迈步时,抬腿有一尺高,看了以后,感觉像动画片里的偷鸡贼。
有的人,迈步时,支撑腿僵硬,感觉像半身不遂,看了以后,感觉很难受。
就范围来讲,绝不能只管前进,不管后退,比如,有些人前弓步非常大,却不管后退,造成后退时,身体回不来,甚至无法把前腿收回来后撤,一后撤,身体必须再次进行调整重心,造成身体晃动,由于前弓过大,收回前腿很费力,造成身体发僵发硬,又违反了松的要求,也是违反范围中正安舒的原则。
有些动作,虽然是弯腰的动作,但必须顺着重心线弯下去,这也属于中正的范畴。
有的人,为了动作低矮、舒展、好看,前弓步非常大、也低,好像给人的感觉功夫有多深似的,其实这都是假的,也就骗骗外行人。
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许多太极老前辈,在练太极时,几乎外部动作都很小,但内在的动作却很大,就是所说的内动大于外动。
就杨式太极拳来讲,由后座步变成前弓步,必须还得能够稳稳当当的还原回后座步,这才是范围的中正。

太极拳前迈步、后迈步的远近,是由开胯的程度决定的,跨开的程度越大,腿才能迈的越远。
由于不断的松,腿部肉体的支撑,逐渐要过渡到骨头的支撑,就会造成重心线越来越细,这时的身体,如同上粗下细,对重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对中正的要求也越高,要想不给肌肉产生横力的机会,就要不断的矫正身正。
当练到脚跟骨头的支撑时,才是练出了力发于跟,结合动作,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凡是前弓步出掌,后脚脚跟移动位置的,此人必定没练出力发于跟,不管他是谁。

正确的动作时,前弓步出掌,后脚脚跟可以原地转动,带动脚掌移动,这样才能不丢跟。

至于开跨,我再补充一句,练出开跨后,胯部往外凸出的非常厉害,你可以用手摸,就能摸出来。

练太极拳,身体不正,就会产生横力,一旦肌肉产生横力,就会阻碍身体的往下松,身体正,使得肌肉用在上下的作用力上,然后在不断的减少上下的作用力,就是松,那莫,肉体才能下沉,肉体下坠,才能拉动骨头下沉,骨头下沉,才能把关节练开,所以,身体中正,加上动作到位,对练太极拳会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转载爱问知识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极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