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的是燕子矶的知名景点劝诫碑、比起御碑亭和酒樽石更有意义一些。
9月10日是教师节,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燕子矶受到很多自杀者“青睐”,因为从这里跳江,生存率几乎为零。
从清末、民国初年开始,就不断有轻生者相继前来燕子矶投江。甚至还有上海、苏州的等地的青年坐火车特地赶来。
去燕子矶自杀的人多了,南京民间甚至出现了一句俗语——“燕子矶的肉包子,一两(仰)一个”,因为在南京话里,“两”和“仰”音近。
这块“想一想,死不得”的石碑据说是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所立。
192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里距燕子矶很近。某日,陶行知在和一个人力车夫闲聊时,听说了一件怪事:当天早上,一个女学生雇了这人力车夫的车子来燕子矶。
女学生不仅付了车钱,还把身上所有钱都给了车夫,然后一人登上燕子矶。车夫觉得蹊跷,在矶下等了好久,但一天过去了,女学生再也没有出现。
第二天,江边出现了一具女尸,陶行知喊上车夫去观看,发现死者正是那个女学生。原来,这女孩子因为感情问题受挫,到燕子矶寻了短见。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陶行知。
他想:如果女孩子在跳江之前,想一想父母,想一想自己的未来,想一想自己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就不会如此轻率了。
陶行知找来两块木牌,一块上写“想一想”三个大字,下边几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
另一牌上则写“死不得”三个大字,下面是“死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与其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同胞努力而死!”
陶行知将这两块木牌立于燕子矶头自杀者常跳江的地方。
“想一想,死不得”碑的来源还有其他版本。也有传说,是陶行知听人力车夫说了女子失踪的故事,晓庄师范职员邵仲香听人说江边发现女子尸体,两人商量后,到木工房请人做了木牌,写了上述的字,将把木牌牢牢地插在燕子矶头最高处的石缝中。
南京文史作家张智峰综合多种史料考证后指出,民国时期在燕子矶头树立的“想一想,死不得”木牌,其实是燕子矶小学校长丁超树立的,与陶行知没有关系,木牌树立的时间1923年至1924年之间。
“想一想,死不得”碑究竟何时由何人所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块木牌在“鬼门关”燕子矶出现后,犹如对自杀者的当头棒喝,很快就发挥了作用,被百姓称为“救命碑”。
很多人在木牌前反躬自问,再次认真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回心转意,打消投江自尽的念头,很多本来想自杀的青年男女登上矶头后,在木牌前徘徊很久,最终决定不干傻事。
打消念头,决定不自杀的人中还包括一些名人。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先生在《初游燕子矶》中写道:1924年,他因患淋巴腺结核病,有些郁闷,医生让他服药,并劝他“出外旅行游览,以宽胸怀”。
他便来到南京,游览燕子矶。他登上燕子矶,“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而东风拂衣,也颇有飘然欲飞的愿望。
无怪乎许多爱国志士、殉情男女和绝望青年都选择这一胜地来投江了。 ”
游览中,拉陈白尘而来的那位四十多岁人力车夫总是跟在他身后,而且劝他不要在矶顶多停留;这引起他的不快,怀疑这位车夫怕他不给钱而从小路逃走。
在拉他回城的路上,车夫讲出了实情,原来车夫看他一个人,以为他想不开,要来燕子矶寻死。车夫提醒他:“你没看见山上那块劝人猛回头的木牌子嘛。”
这一说,让陈白尘深受感动,多年后都难以忘怀,他把这次经历写进了《初游燕子矶》一文。当然,陈白尘写下这位车夫,是为了记住“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想到他,“我身上总感到有些温暖”。
1980年,复旦大学名教授陈子展曾这样回忆:“我在南京上大学时得了胃溃疡。一次我正在读书,一阵阵剧痛袭来,简直使我要发疯了,便无可奈何地来到燕子矶,想跳江了却一生。
抬头望去,只见木牌上写着‘想一想死不得’,我猛醒,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以上内容摘自白门谈史 作者于峰
空无一人、寒风瑟瑟、临江而望真有万物寂寥之感,错过了整个秋天,总是遗憾,后来稀稀落落来了些许游人,嘻嘻哈哈和石碑合影,无论此碑何人所立,眼见现在此番变化,应当蔚然了。
酒樽石颇有些牵强附会的关联李白,燕子矶顶有一块较大的内凹外圆的杯状石,形似古代的酒樽。几年前,旁边石壁上出现了“酒樽石”三个红漆刻字,有关说明文字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燕子矶时以此石为杯,把盏问天,对江酹月,并书写了“吞江醉石”四个大字。
李白从唐开元十三年(725)首次来到金陵,天宝六年(747)至九年,大部分时间也在金陵,他写金陵的诗多达几十首,可《李白集》中却没有《题崖“吞江醉石”》一诗。李白是否到过燕子矶在他的诗中没有反映。
不过最近刷知乎看到一个问题,你同情李白的遭遇嘛。
同情李白,Emmm,我们也配[捂脸]。
我这辈子要是能有李太白三分才气,我特么做梦都能倒立,我还同情李白?
李白为啥被“赐金放还”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乱写的吗?
高力士高公公背锅背了多少年[捂脸]换成魏公公试试!脱靴?斩立决都是轻的吧。
这一典故应是文人快意编出的小说家言而已。前人对此早有质疑。明人钟泰华在《文苑四史》即指出“恐出自稗官小说”。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亦云:“后人深快其事(指高力士脱靴),而多为溢美之言以称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论者之期许哉。”
高力士与李白的交往,也有正面的记述。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
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宫内秘闻),恐掇后患,惜而遂之。”
范传正是李白的通家子侄,此序应该真实不虚,堪称信史。所载与李、段之小说家言竟是如此隔若霄壤。
高力士结局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李隆基移居太极宫甘露殿,高力士与宦官王承恩、魏悦等人,因侍从李隆基登长庆楼,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
高力士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而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遇大赦回归,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认为高力士“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明代大儒李贽认为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御碑亭 “历代名家书画破坏者,诗王之王,十全老人,各类清宫戏男主按下不表。
门票10元,年卡可用。